說起鄧小平,我們可能都知道他是優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他自18歲參加革命,一生堅信的只有馬克思主義,他提出的“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原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在外交時,他不卑不亢,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更是讓對方一下子啞口無言。
可是,他也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打仗指揮對他來說不在話下,我們對這方面瞭解甚少,孰不知,毛澤東曾說:“要說打仗,小平也是一把好手,別看他個子小,他可是非常懂軍事的。”
劉伯承也誇讚他說:“要說打仗,小平才是最神的, 他打仗是最不講規矩的。”而林彪也說過:“二野打仗主要靠鄧小平。”
連我國幾位著名的軍事家都這樣誇過鄧小平的軍事才能,由此可見鄧小平的打仗作戰能力不是一般的強,只是在大眾的印象中,他的其他方面能力更為突出,所以很少關注他的軍事才能。
一生堅信馬克思主義
1920年鄧小平來到法國勤工儉學,那時,他接觸的便是馬克思主義,到了1922年,他成功加入了中國少年共產黨,當時,他僅有18歲,正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當其他少年都還在尋找自己的理想時,他已確定了自己一生所堅持和遵循的是什麼,18歲開始參加革命的他自此一生堅信馬克思主義。
到了1927年,在蘇聯求學一年的他回到了國內,年底就當上了中共中央秘書長。幾年的學習不僅讓他得到了思想上的成長,更讓他發揮其所長在工作上步步高昇。
圖二 鄧小平
在黨內指導改革工作,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鄧小平都做得十分出色。以至於在後來的外交活動中,有記者直接說他是改革派,但鄧小平妙語一轉說:“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因此他的優秀不止在改革方面,他的定位也不該是簡單的改革派。
而在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方面,鄧小平曾說過:“我是一個軍人,我真正的專業是打仗。”他25歲就領導了廣西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了紅七軍,紅八軍。
在指揮作戰方面,他不僅充分領悟毛主席的作戰戰略並運用其中,而且也有自己獨特的作戰方針,對於馬克思主義,他不僅學得好,而且結合實際用得十分靈活。
從那時起,他就負責了軍事方面,即使他的軍事才能大眾瞭解甚少,但從領導起義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他曾親自指揮或作戰過大大小小几十次戰役。
抗日戰爭武裝力量
1937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使得國內戰爭形勢驟然變化,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為了武裝我軍敵後力量,為正面戰場的進行提供有利條件,同年9月,鄧小平在周恩來的指示下,開始著手準備組織並武裝地方群眾。
為了組建起廣大地區的動員會,鄧小平根據當下的戰爭形勢,加以認真分析,召開了多次會議,並制定了有效措施,迅速實施,以至於地方領導都說八路軍的行動十分迅速。
圖三 鄧小平
最後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只三個月時間,就在晉東北,晉北等廣大地區建立起了各級動員會,為日後中國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即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持久戰的進行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為他始終認為:“敵我戰爭的勝負 決定於人民,首先是敵佔區人民的態度。”因此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初期,他就建立動員會,組織群眾,同時黨內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更是貫徹於始終,對黨內同志進行一定的監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我軍與百姓的“軍民魚水情”。
除此之外,鄧小平更是在“敵進我退”的策略上改用“敵進我進”的戰術對日軍進行包圍包圍戰。當日軍摸清我軍使用“敵進我退”的戰術時,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致決定改用“敵進我進”,即在日軍發起進攻時,我軍也發起進攻,只不過是繞到敵軍的後方進行襲擊,繼而在有利條件下正面也發起進攻,對他們進行包圍。
對於作戰,他曾說:“不敢白刃格鬥算不了優秀部隊,不能制勝強敵是無能的指揮員。”在1938年1月時,鄧小平在一二九師任政治委員,當時和劉伯承是好搭檔,他倆曾部署指揮長生口,響堂鋪等伏擊站,而在響堂鋪這場戰役中,他更是和徐向前一起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經過幾次對日軍的伏擊,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作戰力量和作戰士氣,他們惱羞成怒,準備發起一次更大的進攻,採用“分進擊合”的戰術集結大量兵力企圖殲滅我軍。
為了贏得這次戰爭的勝利,鄧小平和劉伯承更是全心做好部署,不僅多次召開誓師大會,而且和群眾做好溝通,讓他們撤離鄉村,不給日軍留後路。所以當日軍來進攻時,空蕩的村子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鄧小平他們各個擊破,同時在日軍後援部隊快來到時及時撤離。
千里挺近大別山
到了1947年2月,有指揮員的智慧以及民心相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我軍解放區的一波又一波攻勢,國民黨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戰場上已失去了主動地位,於是在這種條件下,他們集結大量兵力,對山東,陝北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圖五 挺進大別山
於是,為了瓦解這種攻勢,我黨及時做出戰略。為了對我軍解放區進行鞏固以及減少犧牲,決定把戰爭引向國民黨解放區,繼而再從中院進行突破。當下準備南下作戰,直抵國民黨老巢。
陳毅率領華東野戰軍,擔任左後一軍,進攻蘇魯豫皖地區,陳庚率領太嶽兵團,擔任右後一軍,進攻豫西地區,而劉鄧則率領晉冀魯豫解放區劉鄧大軍,擔任主力部隊,橫插大別山。就這樣,三軍浩浩蕩蕩,呈“品”字形戰術南下作戰。
劉鄧大軍橫插大別山對戰爭走勢起著決定性作用,但不利條件多之又多。一則路途遙遠,部下士氣會越走越弱,二則沒有後援部隊 可以說是孤立無援,若在途中遭到包圍的話則兇多吉。但毛主席的一封加急秘密電報“陝北甚為困難”使得劉鄧他們立即決定提前出發。
鄧小平知道毛主席不輕易說什麼,身為二字已表明情況十分緊急,於是在8月份研究完作戰會議後立即率兵南下,直抵大別山。為了鼓舞士氣,出發前鄧小平就召開了誓師大會,說明了這次南下的重要性,並且告知這期間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無論如何任務必須完成。
每一道關卡都有國民黨把守,跨越一條條河流不僅要考慮自然因素是否能成功透過,還要為了減小傷亡儘量避免和國民黨正面戰爭。
圖六 鄧小平(左)
從抗日戰爭開始,劉鄧就互相配合作戰指揮,對於劉伯承提出的意見和戰術,鄧小平都表現出配合和協調。指揮的高度契合不僅讓他們前前後後共一起指揮了40多次戰役,更讓戰士們知道了劉伯承的命令就是鄧小平的意願,鄧小平的意見劉伯承也十分配合。
而在搶渡黃河的時候鄧小平巧用葫蘆計不僅表現出了他極高的軍事才能,而且更是以最小傷亡給予對方沉重一擊。在黃河邊上駐守了國民黨6個整編師,除此擁有充足兵力之外,他們還擁有先進的武器,若直接正面搶渡黃河,無疑會損失我軍大量兵力。
在準備渡河的那個晚上,國民黨部隊在黃河南岸發現了帶著鋼盔的渡河部隊遊了過來,但決定等他們靠近了再開火。於是等“渡河部隊”靠近了,一時間炮火轟擊,河面上一片紅色,他們一陣欣喜。
但就在這時,鄧小平他們從後方出現對他們進行了襲擊,國民黨腹背受敵,一時間沒反應過來,不一會連迪師長都被俘虜了。
原來所謂的“渡河部隊”是假的,是鄧小平讓部下在鋼盔下綁個葫蘆,在下面再繫上一個豬尿泡,裡面裝滿紅顏色的水,在國民黨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假的渡河部隊上的時候,鄧小平他們從上游趁機乘船和木排過河,並繞到了他們的後方。事後,敵師長感嘆地說:“三十六計,還沒聽說過葫蘆計呢!”
圖七 過河
淮河是最後一道關卡,鄧小平說:“過了淮河,就進大別山了,而進了大別山,就是勝利。”可最後一道關卡不是那麼好過的,當鄧小平他們來到淮河邊上時,國民黨的追擊部隊離他們只有十幾公里,但是渡口只有十幾只小船,渡船條件十分不充分。
前有湍急的河水,後有敵人追擊,他們要麼背水一戰,要麼搶渡淮河。緊急關頭 鄧小平提議讓劉伯承先帶著部分部隊一邊尋找最淺的可步行透過的通道,一邊過河,自己則留些人墊底以備敵人追擊上來。
然後,等劉伯承他們順利過河後,鄧小平他們也沿著通道順利過河。但事後鄧小平感嘆地說:“我們剛過完河,水就漲了,就差那麼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哇!”
毛澤東曾說過他們進入大別山後會面臨3種情況,即站不住,站不穩,站穩腳跟。由此可見進入大別山只是取得初步的勝利,面臨的有敵人的圍剿,有還未組織當地群眾的情況。
於是,由於不熟悉當地的山路等情況,初期會吃敗仗,但在總結完教訓之後,不僅能有力抵禦敵人的圍剿,還能尋找有利條件進行反擊。在當地,鄧小平更是主動提出組織武裝群眾,壯大革命力量 進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於是劉鄧大軍立足在了鄂豫解放區。
渡江戰役,取得勝利
“鐘山風雨起倉皇,百萬雄師過大江……”這句詩詞就把我軍氣勢洶洶過大江,把蔣介石趕到臺灣的氣勢與鬥志描寫得淋漓盡致,作為解放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我軍不僅籌劃許久,而且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勝利。
圖八 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的籌備甚至在淮海戰役期間就開始了,在淮海戰役進行時,我軍採用分散殲敵的戰術,鄧小平和陳毅指揮第一,三,四,九四個縱隊東進隴海,向鄭州進擊。
雖然不是主力部隊,但鄧小平他們發揮的作用也至關重要,不僅切斷敵人的供給線,為我軍正面戰場的進行提供有利條件,而且在為我軍提供後期供給的同時開創了鐵路運輸的新局面。
到了1947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 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了五前圍,來到了孫家圩進行渡江戰役的準備。因為孫家圩的地理位置比較隱蔽,所以把它作為了總指揮部。在這期間,鄧小平根據其他指揮員的建議,親自撰寫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圖九 鄧小平
隨著我軍勢如破竹,鞏固解放區的同時對國民黨解放區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國民黨的統治地位漸漸朝不保夕,但國民黨將領白崇禧、胡宗南等還在負隅頑抗。
一邊試圖抵擋我軍的進攻,一邊退居在長江以南和江北地區,試圖保留軍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在這期間,鄧小平堅持軍隊向前進,一邊組織和動員群眾,一邊鼓舞士氣。
於是,我軍決定發起渡江戰役,一舉把他們逼退。1949年4月,經過那麼長時間的籌備,渡江戰役正式發起,100多萬的戰士如雄獅般渡過了大江。
圖十 鄧小平
事實上,國民黨大勢已去,不僅是歷史趨勢,更是我軍戰士英勇作戰的勝利果實。而鄧小平在我國那麼多場戰爭中,幾乎從未缺席,他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不該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