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在被美國追殺了十幾年後,終於在巴基斯坦當地的一個小鎮,被美軍擊斃。在長達十年逃亡生涯中,本拉登對安全問題格外謹慎,除非天氣昏暗,視野不佳,否則他甚至不會踏出藏身之地一步。
從本拉登生前的最後一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住所從山區換到木屋,均是非常簡陋,堪比貧民窟。但不管在什麼地方,他的身邊總是帶著一把槍。
順藤摸瓜發現拉登蹤跡
9·11事件是本·拉登和他的組織最為外人熟知的一次進攻行動,也是美國曆史上遭遇的最大、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其中共有2996人遇難,直接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
倒塌的建築包括五角大樓的三棟大樓以及世貿中心的兩棟樓。而周圍的五棟建築在受到影響之後的坍塌更是死傷了無數的醫護和消防官兵。
911事件讓本·拉登與美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也讓美軍展開了將近10年的追捕行動。
拉登曾是土生土長的沙特公民。在1990年,因為爭奪石油資源,伊拉克大舉入侵科威特。
唇亡齒寒,科威特鄰國沙特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沙特政府轉頭尋求美國政府的幫助。拉登則認為這樣做有引狼入室的風險,堅決反對美軍進入沙烏地阿拉伯。
當時,為了讓政府意識到這樣做的風險,拉登直接登門拜訪沙特王室,與國王進行了密切的交流。他在交談中提出,希望能啟用“基地”組織作為皇家護衛隊,並以此來保護國家安全。
幾日後,沙特王室直接了斷地否決了這個提議,並同意了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立軍事基地的請求。
拉登十分憤怒,並毫不客氣地寫信指責沙特王室違背了伊斯蘭教義。國王認為此事讓王室在沙特大受侮辱,因此勃然大怒。拉登與沙特政府的矛盾愈演愈烈,在1998年被沙烏地阿拉伯取消國籍並驅逐出境。
拉登在長期的漂泊之後最終選擇去阿富汗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此,本·拉登將自己一手創辦的基地組織發展壯大,並針對美國發動了一系列的襲擊。此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本拉登則透過飄忽不定的行蹤及隱居深山、村落,遠離人群的辦法來躲避美國政府的追蹤。自從2001年後,拉登的行蹤一直飄忽不定,至少6次被各大媒體報道死亡,而聲稱見過其死狀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10年時間,“基地組織”公佈了30多部關於拉登的影片和錄音,多次粉碎了有關他已經死亡的媒體報道,但美國總是無法確認其具體位置。
而在這些錄影中,拉登身邊一直帶著同一把槍,而這把槍對他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讓拉登愛不釋手的這把衝鋒槍來自於阿富汗戰爭,由他親手繳獲,因此對他而言,這把槍代表了他為信仰戰鬥到底的決心。
本拉登為人十分謹慎,為了隱藏自己的行蹤,他完全不與外界交流,甚至都不向“基地”高層頭目在內的任何人透露行蹤。對此,美國政府分析後得出結論:必然有人替拉登傳達命令。
被抓捕並關押在美軍監獄的“基地”分子在被反覆盤問下說出了一條重要情報,他向美軍指認出了一名據說深受本拉登信任的人,這人名為艾哈邁德。
經過調查,美國政府確定了這人便是9·11事件的主謀之一,本拉登的心腹。鎖定他的行蹤便相當於找到了本·拉登本人。
在密切監視中,美國情報人員發現艾哈邁德給某個秘密人物打了一通電話,正是透過這個電話,美國政府最終鎖定了拉登的蹤跡。
秘密情報鎖定拉登住所
如果泉下有知,本·拉登一定萬萬沒想到自己栽到了一名二十幾歲的女孩手中。由前海豹隊員馬克·比森尼所著《艱難一日》中詳細描述了從搜尋到擊斃本拉登的所有過程。
書中描述,發現本拉登的人正是一名年僅20歲的女孩,該女孩就是就職美國中央情報局,年紀輕輕便由於其過人的聰慧和邏輯推理能力成為一名出色的情報分析員的“珍”。
美國政府先是嚴刑拷問了一名長期服務於基地組織的基層成員。
在他的口中得知,一名經常出現在本拉登身邊的名為阿布艾哈邁德的男人疑似他的心腹及信使。珍立刻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夠監控到這個人的行蹤,那麼就有機會鎖定本拉登的行蹤。
於是,珍在經過長期密切監視後,終於在2006年發現,阿布艾哈邁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進出於距離伊斯蘭堡足足35英里的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地區的一座建築中。
經過縝密分析和大量調查後推定,這個建築很可能就是本·拉登現如今的藏身之所。
這個房子面積很大,安保工作卻做得十分到位。除了極少數的組織內部成員,平時幾乎看不到其他任何人走動。
院子的圍牆高達3、4米,牆頂還拉著鐵線網;房間的窗戶幾乎全被封死,外人根本無法從外面看到房子裡的情形。最為奇怪的是,這裡沒有連線網路,連電話線都沒有接。此外,居住者在解決生活垃圾時,竟將垃圾全部焚燒。
經過長期觀察,監控人員發現院子裡3樓有一個很神秘的人,他很少出門,即便偶然外出也必定是全副武裝。他懷疑這名男子就是本·拉登。
但是由於這涉及到美國與巴基斯坦的外交關係,逮捕本拉登的行動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才能執行。名不正則言不順,一旦出現差錯,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不僅會顏面掃地,和中東建立起來的友好外交關係也說不定會直接垮臺。
在這種顧慮下,美國政府一直拖了5年之久才得以行動。在珍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五年後她終於可以百分百確定——本·拉登就藏身此地。
絕密行動擊殺拉登成功
2011年5月1日,多名國家安全和美國情報局高官齊聚白宮。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和他們再三確認了最終的行動方案。
隨後,這場結果可能震驚世界的行動開始。在奧巴馬的安排下,黑鷹直升機裝載著美國海豹突擊隊,於夜深人靜之時從阿富汗美軍基地起飛。
這是一次絕密行動,目標就是抓捕或者擊殺本拉登。當海豹突擊隊降落在目的地時,剛好是睡夢最香之時。按原計劃,飛機本應當悄無聲息地降落在小院內,但飛機卻中途失控,意外掉落在了院子外。
幸運的是並無人員傷亡,也沒有發出很大動靜,行動得以照常執行。
行動人員分為幾組,悄悄潛入建築。衝上二樓時,一名男子早已埋伏在轉角處,但還沒等他開槍,海豹突擊隊就開槍將他打死了。不過美軍輕輕鬆鬆擊斃的這個年輕男人並不是本拉登本人,而是被他安排住在二樓的他的兒子。
海豹突擊隊繼續突擊,剛來到三樓走廊就看見一個人影。這人一邊伸出一個腦袋來回張望,一邊又回頭用壓抑著的聲音喊道:“是美國人!”
隊長敏銳地觀察到,這男人雙手背在身後,好像藏有什麼防身武器。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他當機立斷,指揮隊友相互配合,直接了斷地一槍打在他的腦門上。
為保險起見,他又連開數槍,確認躺在地上的人已經成為一具屍體後才上敢前檢視。
經過與照片的幾番比對,確認這個死去的男人就是本·拉登無疑。直到此刻,海豹突擊隊隊成員們才鬆了口氣。緊接著,他們又將本拉登的屍體裝進麻袋裡,並控制住屋裡大聲哭喊著的女人們。
行動直至深夜,在將所有人都控制並逮捕後,美軍在房間裡找到了本拉登前幾次錄製影片時所穿的黃色金袍,還有一瓶染髮劑。此刻,隊員們終於得以鬆懈下來,並向他們的總統報告這一訊息。
本·拉登被擊斃後,為了防止他的同黨的瘋狂報復,他的屍體被美軍按照上級指示丟進了海中。同日23時15分,美國政府透過媒體向全世界正式宣佈——美軍最終擊殺了恐怖分子本·拉登。
22年聖戰,10年逃亡,在40分鐘的炮火中中付之一炬。
AK槍因拉登遭受質疑
說回這支手槍。本拉登之所以如此鍾愛它,除了因為它身上所夾帶的象徵意義外,也因為它出色的效能。
它是世界上產銷量最大的自動步槍,也是全世界被仿製最多的槍族。除此之外,它還曾被印在辛巴威的國徽上,前蘇聯的硬幣上和莫三比克的國旗上。他以百分之九十的使用率遊走在各大戰場上,他就是AK47。
AK47中的 A是自動的意思,47意味著它是在1947年研製完成的。K則是它的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的首字母縮寫。
卡拉什尼科夫在1919年出生於蘇聯中南部的阿爾泰地區。他從小渴望成功,渴望成為英雄,因此18歲時他就去參軍了。接連失敗的戰爭和戰場上慘烈的情形讓他有了研製一款適合運動戰的輕便衝鋒槍的想法。
在他的努力研究之下,1942年,第一把AK系列的槍誕生了。當時最為著名的槍械設計師布拉貢拉沃夫少將看到了這把槍後非常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才能,就把他送到了軍工技術學校學習。
1946年,AK-46自動步槍誕生了。在蘇俄著名輕武器設計大師捷格加廖夫在看過此槍的設計之後,他給出瞭如下評語:“他的作品比我的好很多,我確信這支槍將來一定會萬眾矚目的……”。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了最初的AK47衝鋒槍。後來,這類槍被蘇聯政府認定為蘇軍制式裝備。
當時正值冷戰時期,在對先進武器的迫切需要下,蘇聯的這項新發明一經推出便迅速被引進到了自己陣營的其他國家中。
沒過多久,這把槍的秘密就流傳出了蘇聯陣營,它的使用者遍及到了全世界。甚至於當時的美國也開始使用這把蘇制武器。
AK47突擊步槍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的槍身簡短,非常合適於近距離戰鬥,並且可靠耐用,故障率非常低,且適應性強,可以適用於各種環境。
而且它的製作簡單,零件很容易蒐集,甚至連巴基斯坦山區的一些偏僻落後的村落也可以自己製作,只要能訂購到槍管和扳機,就能做出一隻完整的AK47。
有資料表明,AK47自被髮明之日起,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所採用,在幾乎全部的戰場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所噴射的子彈殺死了不下1000萬人。
2001年, 911事件震驚世界。
三個月後,本拉登安然無恙的出現在社交平臺上,全世界的人們都注意到了,他的手裡就拿著一把AK74衝鋒槍。儘管拉登的這一恐怖行動跟卡拉什尼科夫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仍舊覺得本拉登這種行為是對他作品和本人的一種侮辱。
因為AK47在戰爭上的大量應用,這種槍連同他的創始人都在網路上遭受很多非議。在本拉登的影響下,這種言論愈演愈烈,網路上的和平主義者對於它和發明者的猛烈攻擊每天都在上演。
儘管它的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此時年齡已經很大了,但為了給他最滿意的作品正名,他還是在不斷的爭取在媒體上露面的機會。每當有人討論AK47究竟殺死多少人,他總會堅定地回應道:“罪孽不在於步槍,而在於扣動扳機的人。”
結語
AK47的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橡從未後悔過研製出它,就像他說的‘罪孽不在於步槍,而在於扣動扳機的人’。
可以說,由於AK47在戰場上的大量應用,戰爭才得以加快它的程序。戰爭發起的本質還是人心的慾望和資源的爭奪。在這一點上,無論這把武器的使用者是本·拉登還是甘地都是一致的。
因此,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對待這把本·拉登生前最愛的槍,而不是去人為的神化或者魔化它。
不管本·拉登本人是怎麼想的,但他死後,這把由他親手繳獲的槍將很可能被一名美國大兵繳獲,並由於它身上所代表和平的象徵意義變得極富收藏價值。
或許它會和薩達姆的鍍金槍並列在博物館展出,人們在近距離觀看和賞玩它時也會回顧本拉登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