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1985年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乃至中國人民有著什麼重要的意義,這一年,就是中國解放軍歷史上罕見的大裁軍之年。
在這一年的6月4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向著全世界鄭重地宣佈了一條震驚很多人的訊息: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軍100萬人。
百萬大裁軍究竟面臨著多大的壓力和艱難?地方軍隊是如何執行的這些政策?誰是百萬大裁軍的受益者?鄧公又為接班人留下了些什麼呢?
鄧公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的右手的食指在空中輕輕舉起來了一下,擺出一根手指,象徵著100萬這個巨大的數字,這太令人驚訝了,無數人都在消化這個訊息。
從這時候開始,百萬大裁軍正式啟動了。當時全中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共有11個大軍區,按照鄧公的計劃,將會縮減為7個軍區。
這個數字太大了,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各種機構的預測,在此之前已經有訊息傳出來要進行裁軍,但是,當時的說法只是有傳言說要裁撤50萬的兵員,至多也就是70萬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得到,最終裁軍方案遞到鄧公手中的時候,這個最終的數字居然是100萬這麼多。
一百萬人這麼多的數量,絕對是一個得罪人的事情,裁軍絕對不是兒戲,不僅要顧及當前世界形勢,是否允許中國裁撤掉這麼多的兵員,而且對於執行這個政策的首長來說,也一定是一個苦差事,如果一旦出了問題,那麼很容易引起各方的不滿甚至是極大地混亂,這一點,鄧公這麼多年的經歷,比誰都要清楚明白。
但是,在那個環境中,大裁軍絕對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所以,鄧公就會在會上開玩笑地說道:“這是個得罪人的事,那就讓我來得罪吧!不能把這個矛盾留給後人。”
鄧小平明明知道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為什麼還要這麼果斷堅決地要裁軍100萬人呢?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中央領導要做出這種決定?
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當時我國分析,那時候世界不會再爆發大規模的世界級戰爭了,國際主流趨勢是和平與發展,大力發展經濟與科學技術是那時候的主色調,很難再打仗了。
在1985年的時候,那時的世界局勢對於中國來說依舊存在著引發戰爭的風險,但是由於世界上第三世界的力量崛起,人們對於和平的期望,以及和平力量的迅猛增長已經大大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人們心中每個人都期盼著和平,沒有人想要引發一次戰爭。
就在前一年的1984年的軍委座談會上,鄧公給了所有人一個驚人的論斷,他說道:“過去我們曾經一直在強調戰爭不可避免,這個認識在現在應該有所調整,要知道,第三世界有著100多個國家,佔有著聯合國百分之八十的席位,人口也佔著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這些地方的人民也深受著戰爭的痛苦,從不希望打仗,也就再也打不起世界大戰了,就算是在發達國家美蘇這兩個政治集團中的一些國家,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也期盼著和平。”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也不想進行戰爭,自然也不需要保持著巨大的兵力,否則就會花費巨量的國防開支,當前需要把資源拿出來去發展中國的經濟,所以,鄧公說道:“減下100萬,一是有必要,二是沒有風險。好處多得很!”
是的,如果成功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眾。當時美蘇還在進行軍備競賽,雙方維持了巨量的軍隊人員以及武裝力量,但是中國進行裁軍政策之後,就會釋放出巨大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給經濟、民生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百姓們也會直接受益於這個政策帶來的影響,這是一個長久的大計劃。
那麼,鄧小平同志口中說的這個“得罪人的事情”究竟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呢?
一、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的去留
1985年的5月23日到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了擴大會議,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要將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合併的事宜,中央決定要將兩個軍區定在昆明,也將昆明軍區的精簡整編方案也提交了上來。
本來一切都要按照這種方案進行整編,一切都已經在板上釘釘,當時身在會議的成都軍區的司令員王誠漢、政委萬海峰心情當然是非常複雜,自己待了很久的軍區就要整編合併到昆明瞭,任誰也不會開心。
但是如果這就是中央的命令,他們當然堅決無條件地執行,一絲不苟,可是當他們看到中央這個方案的時候,這些職業軍人出於對成都軍區的瞭解,心中有了一個想法,而且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也需要把這個想法和建議提交給中央,因為這是出於對國家的軍隊建設以及國家戰略意義的長遠考慮的。
他們認為,最好一定是保留成都軍區,而且最好是要撤銷昆明軍區,只有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案。所以,在一切還沒有塵埃落定的時候,在沒有最終結果出現的時候,王成漢等成都軍區幾位參會的領導和幹部,都是出於公心,為了大局觀,鄭重編寫起草了一份建議信,這份建議信的名字是《關於昆明、成都軍區合併之後定點問題的幾點想法》,在裡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意見,認真呈交給了中央的領導同志。
這封信中的核心論點就是:這麼大的軍區的定點位置不宜靠在前面。然後,建議信中,他們寫了足足五條建議,這些建議分別是:一、從四川和成都在西南的各種層面,包括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地理的位置來看,定點程度都是非常合適的方案;二、從西南地區的作戰指揮這一點出發,如果軍區位於成都,那麼就能更好地兼顧西藏以及雲南的兩個方向,比單獨在雲南昆明要更好;三、如果從後勤保障物資出發,成都將更有利於整個西南戰區的物資儲備和籌措、調運以及供應。
第四點,從現有的軍事設施上來看,從成都到昆明、乃至於整個西藏的交通、通訊設施都比較完善,尤其是從成都到拉薩在一線經歷了30多年的漫長建設,很多基礎設施——公路、倉庫、兵站等相關設施都非常完善,如果把位置定在成都的話,也會減少新的投資,利用現有的基礎就能承托起當地軍區建設。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如果從軍區空軍的作戰位置上來看,定點成都有利於全部西南軍區的組織指揮,位置十分有利。
這封非常誠懇的建議信發到軍委之後,很快就引起了重視,而且保留成都軍區還是昆明軍區,很快就讓軍委領導展開了思考和討論。
當時的總參謀長是我國著名將領楊得志,當時楊得志專門去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剛參加完老山作戰的我國人民解放軍的陸軍第一軍軍長傅全有將軍,本來中央就是要將任命傅全有將軍擔任合併後的軍區司令職位,所以找他談一定會有獨到的見解。
面對這個複雜的問題,傅全有將軍仔細地想了想,他認為:軍區是一個地區軍隊統御的核心,軍區駐地的位置,一定要從長遠、從全面認真考慮,雲南邊境有著戰事,如果放在昆明也很有道理,但是這個地方只是一時之選,因為戰爭只是階段性的、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戰爭,不是永遠都會打仗的。
如果戰事結束了,那麼昆明的位置離國境太近了,偏於一隅,那麼對於整個軍區部隊的建設以及管控西藏方向,都是非常不利的事情。至於成都西接西藏、南邊依靠雲南、貴州,東邊還有中原的土地,在地理位置上都十分重要……所以無論是物質基礎,還是戰略地位出發,機關定點在成都,對軍區部隊的建設以及保障西藏供應,都是十分有利的。
最終,經過很多人的思考和考慮,在6月3日,軍委終於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將成都與昆明軍區一同合併,但是最後要定在成都,這就是成都軍區。
二、鐵道兵裁撤風波
最難的一關卻是鐵道兵的裁撤,因為領導不服,下面計程車兵們也非常震驚和不滿,老百姓們也在說情,但是身為軍委主席的鄧公卻沒有任何鬆口,只見鄧小平同志霸氣地說:“頭頭不通調頭頭。”
就這樣,鐵道兵們才全部轉業到了鐵道部以及工程企業,至於原來的鐵道兵各師級單位也就成了中鐵各局,也就是現在依舊存在的、為中國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各個工程建設集團。
為什麼鐵道兵的裁撤這麼艱難?這是因為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巨大的戰功,這些戰士不是專業的戰鬥部隊,但是一旦要打仗,那麼這就離不開這些人,他們是最優秀的後勤工程兵。即使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鐵道兵也為人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些人說,沒有鐵道兵,也就沒有抗美援朝的勝利。
最早的鐵道兵就是身在東北的“護路軍”,他們最開始的目的就是保衛整個東三省的鐵路不受到敵軍的破壞,能滿足作戰任務,隨著人民軍隊的兵員不斷擴充,後來這些護路軍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1949年的時候,成立了鐵道兵團。
現在的戰爭形式已經改變,鐵道兵這個兵種已經是明日黃花,讓一些將士們非常寒心,但是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非常片面的,這是因為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隨著世界風雲的變幻,各種先進武器層出不窮,國防的側重點也會改變,裁軍就是為了以後讓戰士們少流血,是利國利民的千秋大事。
而且當時的軍委主席鄧公已經年過八旬了,鄧小平曾經也投身軍伍,指揮過著名的劉鄧大軍,對軍隊也充滿了感情,但是當他也要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那就是這件事已經到了非得解決不可的程度了。
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找當時解放軍總參謀長何正文的辦公室,電話也在不停地打著,就是想讓他“通融”一下,想盡量少裁撤一些人,能不裁撤就不裁撤,還有好多人拿著自己的軍功和資歷、軍銜給何正文施壓,比如當時那時候的鐵道兵總司令,他是有著赫赫戰功、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老兵。
他給何正文講了很多鐵道兵的故事,就是想讓何正文儘量少裁撤一些人,如果把鐵道兵全部裁撤了,那對於軍人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見狀,何正文也於心不忍,只能說再次回去討論一下,請示一下上級。
但是,裁撤鐵道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有人都陷入了難關,何正文只是想讓鐵道兵司令心中好受一點,這才出此下策,何正文也在糾結中,不知道怎麼處理。
後來,鐵道兵裁撤的難度傳到了鄧公的耳朵中,因為當時就連百姓也在為鐵道兵們鳴不平,因為群眾當年也見過鐵道兵開山鋪路的辛苦,百姓們都依依不捨。因為,就連鐵道兵的司令員也非常無奈地說道:“黨和國家的命令我們絕不是不想遵守,只是希望國家也體諒一下我們這些為國打了一輩子的老兵啊!”
一些軍區的領導也十分不忍心,而且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他們說道:可以將鐵道兵的編制分散開,將鐵道兵的人員併到其他的兵種之中。
這個“惡人”最後也是由鄧小平來做了,鄧公心裡才是最難受的他也帶了很多年的病,但是鄧小平同志心中明白,鐵道兵的領導幹部們也是懂得國家和軍隊的發展,但是隻是沒有辦法,沒有人想看自己的下屬解甲歸田,但是必須有人下定這個決心。
鄧小平直接說道:“頭頭不通,那就調頭頭。”
這句話,終於讓他知道了領導的決心,鄧小平其實非常敬重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的貢獻,現在服役的軍人也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為了軍隊的發展只能這麼做,所以,鄧公也為他們準備好了後路,那就是讓這些光榮的鐵道兵部隊轉業,前往鐵道部以及各個工程企業任職,這樣就安置了這些鐵道兵。
三、百萬大裁軍的其他細節
最終,從1985年的6月到1987年的4月,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從423.8萬人減少到了325.5萬人,完成了百萬大裁軍的歷史任務。
其實,鄧小平同志決定進行裁軍的時候,首先裁撤的地方就是“三總”,也就是解放軍的三個核心單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以及總後勤部,因為這裡的機構人員已經非常冗餘,而且也有效率低下的問題出現,在裁軍政策之下,處級以上幹部直接縮減了六分之一,人員也在原有基礎上一共減少了二分之一,這給裁軍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正文下了大力氣進行裁軍政策,這種事情向來都是難題,因為自己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根本下不了手,但是他還是這麼做了。
為了做出表率,何正文甚至還勸了自己的4個子女脫下自己的一身軍裝,就連何正文自己在過了不久之後也退居二線,向所有人做出表率,就這樣,百萬大裁軍才能夠正常進行。
然後還有非常困難的問題,那就是百萬大裁軍的問題,當時鄧公就曾經說過:“‘消腫’比較難的就是要安置退下來的這些幾十萬人的幹部。”
當時這些幹部以及幾十萬義務兵被列為的“編外人員”,幾乎這些幹部只有轉業這一條路,他們這些人都被妥善地進行了安置,已經進入了公檢法的隊伍,有很多人轉業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進入了當地的教育系統,還有的在後來選擇了“下海”,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分界點,讓世界驚歎驚訝,同時非常意義深遠,這項舉動開啟瞭解放軍的精兵強將的路程,也為了世界的和平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經歷了百萬大裁軍,終於獲得了更高的國際威望以及更好的國際地位,海陸空三軍的現代化不斷髮展推進,空前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了一支具備強大實力的現代化軍隊。
當時美國哈佛曆史教授、著名漢學家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中曾經對這個政策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論述,當時傅高義在談到百萬大裁軍的時候,曾經寫了這麼一段話,至今讓人深思,大意如下:
鄧小平當時面臨的是非常冗餘的軍隊,但是他給接班人留下了一支規模更加小,教育水平更高,對現代戰爭的要求理解更深刻的軍隊,以及一個更強大的民用經濟與技術基礎,使他的接班人得以繼續致力於軍事現代化。
對人民來說,這就是利國利民的大計,每個人都生活在這些偉大政策的遺澤之下,潛移默化了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終身受益。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