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各種忙,忙著忙著,就忘了該寫東西,與其有計劃完成任務應付差事而寫不好,還不如干脆就不寫,作為創作,總得醞釀點兒啥,得有靈感。二是,確實有一段時間到了創作瓶頸期,真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就藉著工作之餘,多看看書,沉下心好好思考一下,充實一下自己的大腦。豐富一下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有點火花,水至柔而善下,可能只有沉下心,冥冥之中就會找出一些素材。這就好比人生,總有起起伏伏,峰頂和谷底都是為了平衡。一段時間的沉寂,就有可能是為了新階段的開始在蓄積力量。不管怎麼樣,張弛有度,順其自然。怎麼舒心,怎麼來,你看,馬上過年了。對於咱們中國人來說,真正的一元復始,永珍更新,還真就是從過完春節,正月開始的。那中國古代老祖宗咋就這麼準呢?春播秋收的實際需要,透過觀察月亮的陰晴圓缺,催生出了農曆。甚至人的身體變化還真是應著時令而變化,特別的準。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有些還真是挺好的。 我們說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長久地存在,那就是長久地合理。如果幾千年都存在,那就說明,這是人類的瑰寶。接下來我們就會聊一聊,新年我對未來的遐想和潛意識中認為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因為變化總是發生於必然,而往往催發於偶然。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麼幾件事兒:一、最近這兩三年的特殊情況讓整個中國沉靜了下來,中國人,在整個族群層面,會有本我的一個思考和迴歸。說白了大家都在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辦,生活原本應該怎麼樣?而這其中的傳統文化也會越來越被重視。前幾天去我們本地小縣城辦事,遇見一個人聊起來,跟我說,聽你家人說,你原來學英語專業的,要是辦個補習班兒,可掙錢了。我說教培行業都已經涼涼,俞老師業餘時間不也在網上直播帶貨嗎?語言這東西,隨國運而變。中國前30年學習蘇聯,後三十年學習歐美,最早的外語類院校,很多都是俄語學校,後來蘇聯解體失敗,就又跟著歐美學習,英語又成了外語類院校的第一熱門專業,可是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英語?他是哪門兒專業嗎?英語一直熱到現在。可是有沒有發現?國人把大量的精力用於英語,結果卻並沒有學好?當初因為跟外界接觸有限,使用的頻率和機會幾乎沒有。學別人學來學去,回過頭卻發現,反而是老祖宗當初留下來的智慧才是最好、最順手的,也最有基因傳承性,外面的可以學,但是往往是拿來主義。就好比我的春季鼻炎,西藥咋都治不好,可是這個始於立春陽氣轉升之時,止於穀雨潤澤之後,一場春雨,立馬就好了,是鐵打的事實,每年跟報時器一樣準。從這點來看,中國古人是把自己融入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去的,人和自然的關係,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因為人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部分。西方的近現代文明,是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大陸的復興,古希臘哲學的智慧之光投射在歐洲大陸,帶來了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直至近代的工業革命。而中國的復興,必然始於傳統古代東方哲學智慧在現代的迴歸……所以,重拾經典就是一個迴歸的過程。二、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會發生變化。有沒有發現最近一直在說人口出生率不足的事?要知道再怎麼不足,中國人14億人口仍然是世界第一,可是為什麼人口出生率一下降,就會引起焦慮和恐慌呢?歐洲人口一直在負增長,人越來越少,可是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焦慮?那就是因為經濟結構不同,他們是用地理空間換髮展空間,以往的歐洲,地多人少仍嫌不足,還要對外擴張,只要生活的好人多又少都無所謂了,而我們是在有限的資源空間裡透過人口換髮展,過於依賴人口,過於強調人口紅利,以往封建王朝小農經濟彼此封閉而各自為戰,生產力落後,到了資源緊缺時,只需要人多力量大,多出生人口勞力,區域性地區多毀點林,開點兒荒,多耗費點自然資源,種下糧食就能吃飽肚子……古代如果沒有勞力,這一點是無法實現的。而近現代隨著城市不斷擴大,人口單向流動,導致農村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了。進城之後呢,資源日趨緊張,矛盾凸顯,而此時工廠的生產,就需要透過在各個領域高科技的發展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而西方的現代化工廠裡面,可能整個廠子裡頂多就十個人,剩下的交由機器和計算機完成,人少,不影響運轉。而目前我們的人口近況之所以能帶來焦慮,就是因為未富先老,資源日趨緊張,科技轉型尚未完成,人口反而下降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社會情況較之前逐漸好轉,資源配備逐步走上正軌,生活質量、幸福度提升。出現了80後這一批嬰兒潮。但當80後這批人到了青壯年,需要工作,需要住所,需要提高收入去結婚、生存,而此時的社會資源經過幾波消耗,開始漸漸枯竭,以上的需求卻無法得到滿足。這就好比發酵罐裡的酵母菌,一開始營養物質豐沛,數量很快到達峰值,之後發酵罐中的營養物質開始消耗殆盡,同類之間競爭殘酷,進一步造成酵母菌繁殖速度和數量的持續下降。在這個歷史階段,社會會發生各種鉅變。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的消耗,會形成一個s型的邏輯斯蒂曲線關係。就如同反映供給關係的價值曲線的波峰波谷一樣。人多了,資源就會迅速消耗直至匱乏,生存環境就會惡化,幸福度降低,人口下降。除非有新的科技變革來改變現狀。說到這裡,有的人會說,這跟生活方式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因為他不是機器人,等外部環境改變的時候,他會進行思考和反思。他會思考目前的情況為什麼會是這樣?生活怎麼就成了這樣?就會在思想層面尋找突破口。所以說在最近的這幾年,可能會有新的思想理念出現。而能夠提供這些思想展示的平臺,就是機會的平臺,改變未來的平臺。就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數字資產。以前我們常說資產,資產,一般都是固定可見的保值不動產。比如說廠房,機器,車子,住宅樓。可是未來的幾年,思想意識會越來越重要,可能突然間,某一天你會發現詩歌越來越重要。哲學越來越重要。美學越來越重要。甚至神學也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有效輸出自己的思想併產生效益會成為常態。三、文化會多元共存,原本認為是長期務虛的東西,會漸漸實體化。因為再怎麼任重而道遠且具有長遠戰略性的東西,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終是會在每個個體見到成效和收益的的,否則當初這麼設計就沒有意義了。比如我們的共同富裕的努力,比如幾十年大範圍搞基建和公共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活成本的降低,長期生態文明建設帶給我們的健康福祉,最初那些戰略性的規劃,所做的那些工作,帶來的成效和收益會逐漸落實到每個人頭上。可能未來隨著能源科技手段的進步,我們出門搭乘公共交通花費會很小,甚至都不用花錢。2030年前後達到碳達峰,之後碳中和,能源不再是困擾著人類的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跨界無處不在,哪裡還有文科和理科的區別?城鄉差距,腦體差距,區域的不平衡將會逐漸消弭,每一個個體會成為多面手。隨著教育的發展,產業的調整,文化的交流,隔行如隔山的這種局面會被打破。主業和業餘愛好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比如一個程式設計高手,不僅會進行園林設計,同時還是一個語言大師。多元文化共存的結果就是,雞同鴨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場景會成為歷史。人和人的文化壁壘會被打破,地域界限會被打破,人們不會為了生存終日被困在一地,一困幾十年直到退休,或許那個時候就沒有所謂的工作場所,工作和生活完全融為一體…, 你所做的一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僅僅是生存。而這一切融合的前提就是科技劇變帶來的整個社會傳輸效率大大增加。
sponsored links
壬寅虎年到了,是不是總得憋出點無用的未來模擬的想法?
分類: 數碼
時間: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