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來講,名字是透過語言文字資訊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誌。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名,是自己在社會上生活工作的代號。
說實話,現在不少剛為人父母的朋友都望子成龍、成鳳心切,想給孩子立碼取一個與眾不同且叫起來響璫璫還帶有韻雅古風略顯高貴的名字,以寄予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
以前什麼“浩然”、“昊然”、“一諾”、“伊諾”重複度太高,讓人分不清誰是誰。後來,乾脆有家長冠以父母雙方的姓氏,給孩子的名字變成四字了,或者直接四個字,這就是興起的“偽複姓”之風。
什麼李王樂文,楊康欣欣、倪羅飄雪、劉小靈童、程門立雪、戴安納多、等等,顯得很古龍或者洋氣!但你細琢磨,有一點拼湊的感覺!
但其實,我認為名字可是孩子一生的印記,如果把握不好,個性是個性了,會給孩子將來上學工作帶來一些小麻煩!
比如不是所有的父母之姓並適合放一塊,有的就很拗口,比如“史”姓和“鄭”姓,若父母一不小心以“香”為名,那不貽笑大方嗎?
我身邊還真有一位姓“高”的男生和“郭”姓女生,為了個性,組合在一起不說,中間還亂加字,兒子喚做“高亞郭”!高壓鍋?心疼孩子幾秒!前些日子看到報道,說一家長喜歡玩王者榮耀,本身姓“王”,居然真的給兒子取了這個“王者榮耀”!
哎,企鵝公司是不是得打廣告費!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我個人認為,名字確實要起好,這個心情我理解,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但孩子將來能否成人才,還得要看後天自身努力才行!
有些“偽複姓”很好聽,但給孩子取名時一定要慎重,太繞口不說,有些缺乏歷史積澱,將來這陣古風過去,可能會顯得有點蒼白!
其實您縱觀中國歷史,確實誕生了一些諸如“歐陽”、“司馬”、“上官”、“令狐”’什麼的複姓,但這些複姓都有著比較深厚的歷史淵源的,約定俗成大家都接受,用著也不突兀!
但我想,一定有朋友會較真,姓李王、楊康、倪羅、劉小、黛安、史鄭、高郭這些的怎麼就比不了司馬、上官、夏侯、諸葛、東方、皇甫、公孫、令狐,等這些老姓了呢!
我不反對起偽複姓,只是歷史年頭上我還是傾向於不必要起偽複姓,那些幾千年來流傳下來複姓不是如今隨便單姓倆一組合就能模仿或超越得了的。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偽複姓一筆內味還差得遠!
如司馬姓,存在兩個源流:一是出自公元前800年左右西周擔任“司馬”的大臣程伯休父,他原本不姓司馬,乃風姓 ,程氏,字休父,伯是他的爵位,伯爵!
“司馬”就掌管國家軍隊,佐政輔國的官職,抓文抓武,天子之下,屬他最牛!
因他替周天子徵淮夷有功,克平徐方,功勳卓著,被宣王賜姓司馬氏,如此一來,他老人家也被尊為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祖先!
例如其後裔中有三國時鼎鼎大名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一家,其實跟著名謀士程昱都一個祖先!
司馬家牛人還有戰國時滅古蜀的秦國名將司馬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文學家司馬相如,東漢末年名士舉薦諸葛亮給劉備的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以及北宋政治家、史學家,砸缸的司馬光。
再如《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一生之敵蜀漢丞相諸葛亮、他兄弟吳國大將軍諸葛瑾等人的諸葛氏,姓氏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初,他們的始祖為伯益!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當天子時,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嬴政的嬴,後來帝舜選賢任能禪位於禹後,伯益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相當於政府總理行政一把手!大禹死後,他兒子啟廢了禪讓家天下,自立為夏王,伯益後來繼續成為啟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啟一人以下,直到夏啟六年時,病死,享年一百多歲,時夏王朝給予其隆重的祭祀,值得一提的是伯益與夏王啟都是黃帝的後裔。
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葛國國君,商朝建立者商湯為一統天下,就是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殺兒童為名,伐滅葛國,開啟了滅夏桀之戰,建立了第二個統一王朝商朝!
國滅後,一支後裔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
後,秦朝建立,嚴刑峻法導致民變!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揮,開啟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序幕,張楚王陳勝手下有一員悍將,喚做葛嬰,滅秦時屢立戰功,但卻因讒言被害,漢初武帝劉徹很欣賞其勇武悲其不公,遂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這也是複姓諸葛的由來!
還有我們熟悉的令狐氏,也是因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得名“令狐”等等,可見,隨便拎出一個,跟偽複姓一比,高下立判!
在這說,歷經千年繁衍,我們身邊碰到的複姓其實不多!
現在可好了,偽複姓大行其道,總覺得有點唐突了,還是請各位家長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還是一定要慎重,千萬別顯得得不倫不類別扭繞口!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訊、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