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投身天文事業70載,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的開拓者,也是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被譽為“北京時間之母”;
她在國際科學界享有盛譽,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有史以來首位擔任副主席的中國科學家,人們尊稱她為“Madam Ye”;
她有一顆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雖然這顆小行星被她說成是“虛名”“奇形八怪的東西,一點意思也沒有”;
她在應聘時被告知“我們只招收一名男性”,直接提筆給臺長寫信,一口氣附上五個“不應該不用我”的理由;
她在95歲高齡流利地做全英文演講,鼓勵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直言: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去爭取……
她是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天文臺原臺長葉叔華。
《夜讀》元旦專欄,同時也是《我有國士,天下無雙》系列第六期,帶你去看葉老的不設限人生。
海報圖來自/@CCTV1《開講啦》
《葉叔華:人生不設限》
不設年齡之限
95歲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功成身退,安享晚年……這些都是很好的,可葉叔華偏不。
年齡對她來說似乎並不是一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限制,95歲的她只要不出去開會,依然每天來上海天文臺上班,中午就在食堂吃,再打兩個菜帶回去當晚飯。在她看來,這種狀態已經是“人生的一部分”。
總檯《吾家吾國》節目主持人王寧見到她時,她剛從一個SKA的會議上下來。SKA是指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計劃建造的最宏偉的天文觀測裝置之一。葉叔華是世界上最早認可SKA重要性的科學家,在她的推動下,上海正在建設SKA亞洲資料中心。
她希望能在太空放兩個3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宇宙到底是怎麼起源和進化的?銀河系結構到底什麼樣?95歲的葉叔華還在追問。
一個年過九旬的老人仍然如此勤勉,除了對天文事業的孜孜追尋,更有為年青一代天文人的考慮。幾年前,葉叔華曾在一個演講裡說:“其實不是說‘我想做什麼事’,我只能說‘92歲的我還能做什麼’,我想給我們的年輕同志搭舞臺,我們去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希望以後中國能在天文事業上,真正做出好專案來。”在她看來,年輕人是“沒有開彩的彩票”,希望非常大,“中獎”的機會很多。
關於年老和年輕,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變老並不是一個悲劇,只要頭腦保持靈活,世界的景象仍然吸引著你,好奇心沒有衰退,青年和老年之間並沒有一道深淵。
葉老的人生似乎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
不設性別之限
不久前,葉老談女性如何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她在演講裡講道:“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去爭取。”這話也讓許多網友深受鼓舞,說“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偶像”。
這段話之所以反響熱烈,很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它讓大家看到了:一位95歲的女性用她一生的時間為她所鍾愛的事業盡力爭取,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性別的天花板。
葉叔華坦言自己有時候是脾氣很大的一個人,說到當年去紫金山天文臺找工作的事情,她更是直言“氣死了”,當時她和丈夫程極泰一起去,對方說只招一個男的,“我當時真是生氣‘死’了,回去就寫了一封信給臺長,說你不該不請我,寫了五個理由。”雖然後來仔細想了一下,覺得應該體諒對方的困難,但在她看來,“無論怎麼難,你也不能說只招一個男的。”
後來,已經是天文臺長的她去法國訪問,離別的時候,對方說為女天文臺長乾杯。葉叔華聽罷,“大言不慚”道:“可能若干年後,女臺長跟男臺長會一樣多。這個話雖然說得太早了一點,但確實有做得很好的女臺長,而且越來越多,到你們這輩會更多。”
在葉叔華看來,女性想要獲得尊重,首先要具備的品質應當是獨立,“你有一個思想,有一個嚮往的地方,有一個想要做的事。這個事不一定是學問,哪怕是掃地、洗碗,只要做得好,也可以受人尊敬。”
這大概也是葉叔華在國內外備受尊敬的原因。她的國際威望很高,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尊稱她為“Madam Ye”;上海天文臺的同事則稱她為“女中豪傑,我心中的偶像”。
葉叔華曾在一個採訪裡說:“現在是一個女人可以涉足任何不同領域的時代,所以我想為什麼在天文學界,女人不能成為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但不得不說,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重要的是,因為越來越多葉老這樣的女性,我們已經穩穩地走在了這條路上了。不是嗎?
不設困難之限
說起天問一號、嫦娥探月、北斗衛星等這些工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但這背後的航天測控系統VLBI網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沒有這個測控系統的精確護航,這些探測器就像沒了眼睛。這項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把幾個小的射電望遠鏡分別放在北京、烏魯木齊、西安、昆明,聯合起來達到一架橫跨幾千公里的超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在主持人王寧看來,葉叔華最牛的地方正是她超常的遠見:“嫦娥一號”是2007年發射的,而在此之前的30多年,上世紀70年代,葉叔華就開始苦心佈局、積極推動並最終建起了VLBI,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理解這一切。要把這件事做成,難以想象需要多少韌勁和智慧。
事實上,這件事的困難,是葉叔華自己想起來都害怕的程度,“我們平時用的裝置也就十幾釐米這麼大(口徑),你突然要25米,自己想想都害怕。”但彼時的葉叔華已經完全感到了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如果還守著原來的東西的話,註定要被淘汰,“我覺得非幹不可。”
為了做出口徑25米的射電望遠鏡,葉叔華冒冒失失地跑到四機部,問能不能造25米的天線?對方頭也不抬,說不行。葉叔華沒辦法,後退了一步站在那裡,“當時想的申包胥哭秦庭,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救兵,秦王不理他,他就站在那個朝廷上面哭了幾天幾夜,眼淚都哭幹了,都哭出血了,後來秦王才答應他去救楚國。人家幾天幾夜都哭了,那你等一下就放棄了?”
葉叔華不肯就此罷休,她又站了一刻鐘,直接問道:“我能不能見部長?”這個大膽的要求把對方也嚇了一跳,但對方還是給安排了。等見了部長,部長很和氣,聽了葉叔華說的事情,一句話就答應了。
再回憶起這件事,葉叔華很感慨,“你做成一件事,關口很多,不順的事情常常有,有時候我會覺得氣‘死’了,晚上躺在那裡就覺得別幹了,後來慢慢想想看,這是對國家有用的東西,你是不是盡力了?還有一些地方沒跑到吧?所以第二天起來,又起來再想再跑。”
圖自/紀錄電影《星河一葉》
大概正是因為這樣,上海天文臺的同事才會說:“葉先生是個帥才,但是她又是個急先鋒,萬事開頭難,開頭都是她打天下。”
就這樣,先是上海,再是昆明、烏魯木齊等,葉叔華帶領同事們一點點建立起了VLBI,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不設自我之限
“八五”期間,國家提出了攀登計劃,這是一個基礎領域裡的重大科學專案,牽涉到四個部門,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國家測繪局,總參測繪局,相當於團結了國內天文地球動力學的所有力量。當時大概給十個專案,但葉叔華知道的時候已經申請完了。
葉叔華那股不放棄的勁兒又上來了,她把章程拿過來一看,“我是完全適合的嘛,焉能沒有我呢?”
圖自/紀錄電影《星河一葉》
在天文臺搞地球動力學,質疑的聲音很多,很多人說你天文臺是幹嗎的?你是搞天還是搞地?但是葉叔華從來不跟人吵,她就是以理服人。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個專案叫“空間技術的和平利用“,葉叔華一個人到北京開會,同時寫了一個提案,“亞太地球天文地球動力學計劃”(即APSG計劃)。
第二年,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會(IUGG)在美國召開,三四十位國際上有名的專家來聽葉叔華的報告,很多人不相信,說這麼大的計劃你們能做嗎?葉叔華的同事回憶起這一段,直言:“她是標準的舌戰群儒,每個人的問題她一一回答。”
圖自/紀錄電影《星河一葉》
後來,國際大地測量學會作出決議,決議推進中國提出的APSG計劃,並且推薦葉叔華當這個計劃的主席,很多國家都參與了進來。要知道,當時由中國科學家領頭的國際合作專案還寥寥無幾。
這個激動人心的故事背後,卻有一個讓葉叔華心懷愧疚的“小插曲”,參加會議前,葉叔華的丈夫騎車摔了,當時沒有其他看護的人,但這個會四年才開一次,重要性不言而喻,最終她還是在丈夫開刀三天後就出發了。回想起來,她覺得自己“真是太過了”,但她也坦言,如果再來一次,恐怕也是一樣的選擇。
結語
美國有一個天文臺臺長,用“執著”來評價葉叔華,他說她想做什麼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但這個“一定辦成”的“一定”是怎麼來的呢?葉叔華有她自己的看法,她曾說:“要辦成一件事情,如果有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但你不去努力的話,百分之四十就變成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零,你就做不成了。但是你去努力的話,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就會變成百分之六十,八十,百分之百,最後完成。”
葉老正是帶著這份心勁和堅持,一步步探索和拓展著她所熱愛的天文事業的。
新的一年,葉叔華已經95歲了,提到她心心念唸的天文夢想,依舊可以在她眼中看到光,一如她所熱愛的星河。
文/央視新聞《夜讀》
圖/除標註外均來自《吾家吾國》節目
資料參考/《吾家吾國》節目、主持人王寧手記
紀錄電影《星河一葉》、央視《開講啦》、葉叔華公開演講等
《吾家吾國》葉叔華篇
1月1日晚10:30
央視新聞頻道 央視新聞客戶端同步播出
敬請關注
新年第一天
在【留言區】寫下你的不設限宣言吧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
央視新聞
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看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