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MS)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疾病。腦和脊髓脫髓鞘是一種免疫介導的過程,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在假定的致病因素中,最有可能的是Epstein-Barr病毒(EBV)。EBV是一種人類皰疹病毒,感染後在宿主的整個生命週期內以潛伏形式持續存在於B淋巴細胞中。然而,目前仍然缺乏足夠的因果關係證據來證明EB病毒與多發性硬化的聯絡。
2022年1月13日,一篇題為Longitudinal analysis reveals high preval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sclerosis的Report刊登在Science上。透過對955例患有多發性硬化的美國現役軍人進行跟蹤性研究,研究者得出重要結論:相比始終為EB病毒血清陰性的人,EB病毒血清陽性者發生MS的風險增加了32.4倍。
圖片來源:Science
EB病毒和多發性硬化之間存在特異性關聯
研究者共記錄了955例現役軍人多發性硬化病例。對於每個多發性硬化病例,研究者在其多發性硬化發病日期之前採集三份血清樣本(第一份可用,最後一份在疾病發病之前採集,中間一份)。透過對病例進行對照匹配篩選,共有801例多發性硬化病例和1566例對照樣本可用於評估EB病毒感染狀況。
在801例多發性硬化病例中,只有一例患者EB病毒檢測為陰性,樣本採集時間為多發性硬化發病前1年。在第一次血清樣本檢測時(即基線檢查),35例MS患者和107例對照組EB病毒陰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5例EB病毒陰性MS患者中,除1例外,其餘均在隨訪期間感染EB病毒,並且所有血清在MS發病前均轉化為血清陽性。
透過對比多發性硬化病例組與對照樣本組,研究者發現,在隨訪期間,在多發性硬化病例組,EB病毒檢測血清陽性轉化率高達97%。然而,在對照樣本組,血清陽性轉化率只有57%。透過推算,相比始終為EB病毒血清陰性的人,EB病毒血清陽性轉化者發生多發性硬化的風險增加了32.4倍。
EB病毒先與多發性硬化發生
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類似,多發性硬化的病理機制可能在最初症狀出現前幾年開始。EB病毒感染與多發性硬化發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時間關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使用超靈敏單分子分析法測量了神經絲輕鏈(sNfL)的血清濃度。sNfL是一種正在進行的神經軸突變性的敏感(儘管不是疾病特異性)生物標記物。
研究者發現在那些EB病毒陰性並繼續發展為多發性硬化的個體中,sNfL水平在EBV感染前後與非多發性硬化對照組相似,但在EBV感染後升高。因此,在後來發展為多發性硬化的個體中,在EB病毒血清轉化之前沒有神經軸突變性的跡象,這表明EB病毒感染不僅先於症狀發作,而且先於多發性硬化最初可檢測到的病理機制。
其他病毒的感染是否也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的發生呢?研究者隨機選擇30例MS病例和30例配對對照組,並在症狀發作前後不久採集血清樣本,使用基於T7噬菌體展示免疫沉澱和測序技術對抗病毒抗體反應進行全面的搜尋。病毒掃描能夠全面地檢測針對已知感染人類的病毒基因組中編碼的所有線性肽的抗體。
結果顯示除了EB病毒以外,病例組和對照組在這兩個時間點對病毒肽的總體抗體反應相似。這表明多發性硬化的臨床前和早期階段與影響感染易感性的免疫失調無關。同時也為EB病毒和MS之間關聯的特異性提供了證據。
根據2020年8月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的報道,中國多發性硬化發病率是每年0.235/10萬人,兒童為0.055/10萬人,成人為0.288/10萬人。作為罕見性疾病,雖然發病率不高,但是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法,臨床上主要以疾病修正治療(DMT)為主。但是,截至目前,國內多發性硬化症修正治療藥物仍舊十分緊缺。小編呼籲,國內在大力發展常見病創新藥的同時,也應關注罕見病治療藥物的研發,使藥物研發普惠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