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動物生存法則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掠奪食物資源,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也在努力搶佔各種資源。從以前透過殖民手段對土地資源進行侵佔,到後來透過武裝暴力對石油資源進行掠奪,再到現在透過航天科技對太空資源進行探索,人類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變的更強而積累更多資源。
除了積攢更多用於發展的不可再生資源,人類還會利用可再生資源和保護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資源。比如加大科研力度多方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還有保護淡水、土壤以及臭氧層等不可再生資源。
不過生活中有一種常見的資源,似乎無處不在卻又很少被我們提及。論數量,它幾乎可以與地球上的儲水量媲美。但論價格,它曾在2018年價格激增600%,並在之後價格逐年攀升,甚至有人為它喪命。如今,可能“沙子”危機已經來臨。
地球上有多少沙子?
沙是自然界中的微小顆粒。在沙漠、海邊,它們常常大量出現。沙子的本質原本是在風力或者水力影響下,被自然打磨成直徑只有不到2毫米的顆粒,所以我們把每個單獨的沙叫做一粒沙。比沙更小的尺度是泥,它的最大直徑不超過0.06255毫米。如果我們用手捻沙粒,就會有明顯的顆粒感,但是用手捻泥則會有細膩的粉末感。
仔細觀察沙子,我們不難發現它是五顏六色的小顆粒,透明、純白、橘黃、棕紅、墨黑等色彩不一而足。這是因為沙子雖然幾乎一樣大小,但它們的成分卻各不相同。大多數沙子的成分是二氧化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石英石,還有一些沙子來自於花崗岩、石灰岩等。也有一些沙子因為出自於某種元素豐富的地帶,所以富含磁鐵礦、氯酸鹽、海綠石等不同成分。
地球上沙子最多的地方就是沙漠。沙漠的全名其實是沙質荒漠。陸地上有大約21%的面積被沙漠覆蓋,但只有20%的沙漠上有沙粒,因為沙漠上細小的沙粒在常年的大風下已經被颳走,所以沙漠上只剩下了大小不一的石頭和茫茫無際的戈壁。
除了沙漠,海邊也有大量的沙灘或者沙丘。這是因為海水長年累月對陸地上的岩石侵蝕,一些成分被水溶解,一些成分被海浪拍打成了細沙。流向大海的河水,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沙粒,在海水的作用下,它們慢慢就堆成了沙灘。
既然沙子的數量如此龐大,那為什麼有專家說它是稀缺資源,極度稀少?為何說我們或許正面臨“沙子”危機?
“沙”和“砂”的區別
人類對於“沙子”龐大的需求量來自於工程建設。因為它是修建房屋、鋪設道路的必用原料。不過此“沙”非彼“砂”,工程建造過程中使用的“沙子”統一寫作“砂子”。雖然它們都是指顆粒狀態的小石粒,或者類似於石粒的其他物質。但沙子一般都是指自然狀態下的顆粒,比如沙灘或者沙漠中的沙。而用於工程建設的砂石,則是經過人工粉碎成顆粒狀的礦石。
由於沙子是天然形成的顆粒,所以在描繪自然或者氣候中都用“沙”來描述,比如沙塵暴、風沙、飛沙走石。而砂石卻是人為加工的成果,所以在描述製造業或者現代工業產物時,我們都用“砂”字。比如砂紙、砂輪、砂糖、砂鍋等。一些特殊情況下,沙字和砂字是可以混合使用的,比如“採砂船”也可以寫作“採沙船”。
因此,對人類而言非常稀缺的資源其實是“砂子”而不是“沙子”。有人也許要問,既然都是顆粒岩石,為什麼僅僅因為形成原因不同,就出現一種因為數量少而價格高昂,一種卻隨處可見不被利用的情況呢?為什麼不用海灘或者沙漠中的沙子代替人工製作的砂子呢?
為什麼砂是稀缺資源?
砂子成為稀缺資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沙子不能代替工程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發展過程中對砂的需求量太大了。
海邊的沙子不能代替工程用砂是因為,這裡的沙子長時間被浸泡在海水中,所以它們含有氯鹽成分。而工程中的砂子一般是用來做混凝土,但是氯鹽成分會破壞混泥土的牢固性,鏽蝕鋼筋。鋼筋鏽蝕後甚至能夠膨脹出原本體積的2.5倍,會直接導致混凝土開裂,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地面裂縫、房屋倒塌。
沙漠中的沙子雖然數量龐大,但在常年累月的大風中,這些沙子已經被磨去了稜角,變成了圓滑的小顆粒。原本用於工程中的砂石起到攪拌、粘合及增加牢固性的作用。但這種沙粒非但不會增加建築物的堅固性,反而會適得其反。再加上直徑越小的沙粒聚集在一起時吸水性越強,因此使用沙漠中的沙子還會導致水泥難以固化,所以人類也放棄了它們在建築領域的使用。
砂在工程建設中的地位,就像是戰士上戰場一定要帶武器一樣重要。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要使用1.8噸水泥和0.35噸的水泥以及其他材料,砂石在建設中的使用量佔比在90%左右。如此大的佔比也註定讓它消耗巨大。
再加上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工業發展迅猛,城市化範圍擴張,房屋道路建設地越來越多,對砂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據瞭解,早在2018年,我國建築行業每年就要消耗掉400億噸砂石,有資料顯示,我國在近10年內,對砂的使用量可能比美國在整個二十世紀用掉的砂還要多。雖然這和我國經濟發展快、人口多、國土面積大以及基建能力強也有關係,但中國是“用砂大國”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說,雖然地球上有大量的沙子存在,但自然形成的沙子無法用於工程建設,因此用作工程建設所需的砂子依然是稀缺資源。沒有砂子可用就不再建設房屋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如何解決砂資源稀缺問題?
面對工業用砂需求量增長,價格飛昇的現狀,建築行業也在透過多種渠道解決砂資源稀缺的問題。一開始,人類使用河砂代替礦砂。
河砂是河水流淌時衝擊岩石形成的砂石,和沙漠中的沙子以及沙灘中的沙子相比,它形成的時間更短,所以顆粒更大,表面更粗糙,硬度也更強。再加上河水中沒有氯離子和鹽分,所以它不會給混凝土帶來任何負面作用,因此河砂是建築行業認可度非常高的砂石。
但是河砂開採也有著極大的風險,葡萄牙就曾發生過一起因為河砂開採導致70人死亡的慘劇。這裡的河砂在過度開採以後,橋樑地基暴露在外失去了穩固性,結果車輛行駛在搖搖欲墜的橋面時,突然發生橋樑倒塌事故,途徑橋樑的車輛瞬間掉入河中,70人在這次“人為意外”中喪生。
根據有關媒體報道,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地區均有為了保護河沙過度開採而不幸犧牲的環保人士、警察以及採砂工人,僅2019年這一年為此不幸喪命的人員數量就高達10人左右。
而且河砂的形成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增長速度非常慢。近幾十年人類對河砂的開採有如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這就導致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比如湄公河三角洲僅2011年就被人類開採量5000萬噸砂子,這裡也因為砂石開採過量而導致陸地面積消退,而且消退速度極快。湄公河三角洲每年都會失去半個足球場大的面積。有專家指出,按照這樣的陸地縮減速度,再過幾十年的時間,湄公河三角洲的面積將會減少一半。
更嚴重的是,在湄公河兩岸的柬埔寨和寮國,因為河砂開採過量,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河岸塌陷導致大量的農田和房屋被洪水淹沒。類似的悲劇也在伊洛瓦底江及其他河流上演。
目前很多國家已經開始限制河砂開採,防止環境惡化。在這種情況下,砂子的市場明顯供不應求,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比如2017年,我國江西當地的砂石價格為30元每噸,但在第2年,價格就翻了兩倍。對於經濟發展更快,運輸路程更遠的廣東、深圳等西部沿海地區而言,砂石價格的漲幅則更明顯,很多地區甚至出現了“無砂可用”的窘迫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機制砂也就應運而生。
機制砂是指將石料或者其他廢棄尾礦進行人工破碎製作成的砂石,根據需求尺寸不同,可以調整破碎時長製作出不同規格的砂石。和天然砂石相比,機制砂有著更多優勢。
河砂價格高、汙染大、品質不均勻,並不是建築行業最優的選擇。機制砂在人工干預因素下,品質可控,產量穩定,空隙率更低,分佈範圍更廣,使用也更加環保。而且機制砂的表面更為粗糙,更利於水泥等粘合材料的附著,有利於提高工程質量。
雖然機制砂比河砂的硬度低一些,但是仍然符合國家標準中優等品砂石的條件,完全滿足人類常規建築中的使用要求。機制砂在使用過程中,雖然需要降低比例增加用水量,但代替天然砂起到增固的效能幾乎和天然砂一樣有效。
另外,施工建設過程中,砂石作為最主要的原材料之,它的品質將直接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所以在滿足安全指標的前提下,機制砂避免了環境汙染也滿足了施工要求,甚至還控制了經濟成本,所以是價效比非常高的替代品。
不過機制砂在使用時也存在混合性差的缺點,但是在使用機制砂的同時加入同為人工製造的石頭就能避免問題,而且還能減少混凝土的出現泌水和分崩離析的情況,從根源杜絕混合性差的問題,有效強化工程整體質量。
總結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地球上在城市中居住的人數已經增長了三倍多,42億以上的人口在砂石密佈的鋼筋混凝土房屋中工作和生活。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範圍越來越大,更多的人進入城市後,交通鋪路、房屋建設等必要工程建設也越來越多,這就會創造出更大的砂石需求量。
雖然大自然無償饋贈了無數資源供萬物使用,但和煤炭、石油、淡水一樣,砂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希望我們能儘可能地使用機制砂,開發出更多更環保的產品,保護自然環境,愛護地球這個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