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創業黑馬主辦的主題為“立足專精特新·堅持重度垂直”的第14屆創業家年會線上舉辦。大會上,創業家&i黑馬釋出了“2021年度十大專精特新投資人”榜單。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獲得“2021年度十大專精特新投資人”獎項,並發表主題演講。
米磊的獲獎理由:他是國內“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十餘年來,他帶領團隊踐行“硬科技”投資理念,投出了350多家硬科技企業,幫助100多位頂尖科學家實現創業夢。其中,50多家被投企業被評為專精特新企業(含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021年,中科創星投資的中科微至登陸科創板。他認為:“專注投資硬科技,就是相信中國一定贏”。
以下為米磊演講節選: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概念——康波週期。指的是商品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長達五六十年的“復甦,繁榮,衰退,蕭條”的經濟週期。這種週期現象也存在於科技領域。
一次科技革命的週期大約50-60年。當前,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本質在於上世紀60年代的積體電路推動的資訊化革命進入到了尾聲,以致於世界經濟的發展曲線進入到了平滑增長時期。尤其是摩爾定律失效之後,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我認為,只有依靠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也即以“光+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才能夠引領全球經濟擺脫困境。
01 硬科技成為時代焦點
當前,中美之間處於存量博弈階段,科技創新將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如果瞭解過去60年的科技發展史,我們會發現資訊產業時代是由兩大定律推動的:以積體電路為代表的摩爾定律和以光纖通訊為代表的尼爾森定律。
以美國為代表,從上個世紀60-70年代開始,美國的主流風投熱點屬於基本上每10年一個風口,即一個朱格拉週期(注:與長達50-60年的康波週期相比,朱格拉週期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熊彼特命名,它是一箇中週期,平均持續時間為8至11年):從晶片開始,然後電腦軟體,再到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光通訊,再到網際網路應用,再到人工智慧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光晶片時代。
四次科技革命的演進規律,簡單概括為“機、電、光、算”。
過去200-100年間是機械革命(機),過去100年從電氣化革命演進到積體電路革命(電),其本質是對電子的控制。
未來,人類會進入到對光子的控制階段(光)。在未來的科技革命中,光會起到絕對性的作用——無論是資訊產業對光子的利用,還是能源領域(碳中和、新能源、光伏風能)對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子的利用。
而對中國來說,現在中國的發展瓶頸是無芯之痛。例如2020年,中國晶片進口花費3800億美金,達到全球晶片市場總值的80%。其實,我們不光是缺芯,材料、儀器、高階機床等高精尖科技領域,我們都有短缺之痛。
究其原因在於過去很長時期,由於市場不夠大或者投入週期太長,我們許多事情沒有做或不願意做。但現在國家更加關注到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即如果不能夠掌握核心技術,中國未來的製造業或未來經濟的發展是沒有根基的。科創板、北交所,乃至最近大火的鼓勵專精特新發展的戰略規劃,都與此相關。
時代在呼喚真正的“硬科技”。
當前,科技處在每60年一遇的科技革命的轉折點,中國處在從人口紅利走向創新紅利的轉折點,世界經濟處在中國將取代美國榜首位置的轉折點。這三大轉折背後的決定性因素,均指向真正的“硬科技”創新。
02 投資硬科技
早在2010年,我就提出了“硬科技”的理念。
當時,我們看到硬科技對經濟進步、國家崛起的重要性,而整個社會對硬科技的關注度不夠,不管是晶片、材料,還是其它技術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援。所以,我們才透過提出這個理念。想借此喚起社會、公眾對硬科技的關注。
2012年,我們開始在業內大聲疾呼:科技創業是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主旋律。今天,這句話已經獲得主流認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打通從科技到經濟的產業化之路,一直在探索人才、技術、資本、服務四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以光晶片領域為例,在2016年,我們就意識到,只有在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好之後,人工智慧應用才會真正意義上實現。所以,從2016年開始,中科創星加大了對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投資了以光晶片為代表的很多企業,還建立了自己的Fab(晶圓廠),幫助企業流片,有效減少光電晶片企業初期裝置的投入,提升企業的成功率。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型。
03 中科創星投資硬科技的經驗與體會
在中科創星多年來投資硬科技企業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哪些是硬科技
眾所周知,硬科技是指能讓中國未來跟上全球科技腳步,甚至領跑的核心技術。那麼,什麼樣的科技才算硬科技?我們認為它應該包含4個特點:
技術硬:技術壁壘極高,難以模仿和複製;
精神硬:面對浮躁的社會,我們要有一種科研的工匠精神,長期積累投入;
志氣硬:硬科技實現強國夢,中小企業要追求在單個領域做到世界單項冠軍;
實力硬:硬科技是國家實力強大的底氣所在。
在我們看來,硬科技可以分為8大領域:人工智慧、晶片、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製造、航空航天、資訊科技和生物技術。這八大領域都是中科創星重點投資和孵化的領域,也是科創板、北交所重點關注的專精特新領域。
2)做硬科技要“慢下來”
做硬科技,我們需要硬科技思維,要慢下來,練內功。只有練好內功,才能發展得更好。
硬科技的發展曲線是指數型的:前期,它的增長很慢,然而一旦過了拐點,便會高速增長起來,這和平常我們看到的線性增長不太一樣,也和模式創新的反指數增長也不一樣。模式創新的前期(也即從1到100)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過了拐點,就會慢下來。而模式創新需要建立在硬科技的基礎之上。
因此,做硬科技和專精特新的投資,需要有長期投入的耐心。所以,硬科技公司需要耐心的資本。這是由硬科技公司的特點和硬科技投資的特點共同決定的。硬科技公司技術高階、研發人員多、研發投入大、長週期、高難度、風險大。而要想做好硬科技投資,需要投資人懂技術、懂科學家、有耐心、有膽量、有風險承受力,而且單筆投資比較大,因為硬科技公司的指數增長曲線決定了,它在拐點到來之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3)硬科技很“難”
硬科技為什麼這麼難?因為它有很多壁壘。比如長期投入形成的時間壁壘、先發優勢形成的專利壁壘、長期積累形成的人才壁壘、逐步升級形成的階級壁壘、聯合創新形成的生態壁壘、重金投入形成的資金壁壘、技術路線形成的試錯壁壘等等。這些壁壘決定硬科技投資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
現在,中國正處在從模式創新、中低端製造向科技創新、高階製造的轉型的關鍵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意味著我國要從“1-N”的複製式創新走向“0-1”的原始創新;要從技術上的拿來主義變為解決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創造出自己的技術。所以,現在頂尖學府要做出原始創新,再走向產業。中國完成了這個轉型,就可以比肩歐美髮達國家;完不成轉型,可能就陷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這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挑戰。
未來,中國的發展目標早已確定。中國要在2035年建設創新型國家,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這是整個國家的使命。我們每一個人身處其中,也要做出我們的貢獻。中科創星一直強調:硬科技投資要同時促進知識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增加;我們投的硬科技專案一定要同時創造這三種價值。如果一個專案只有經濟價值而無其他兩個價值,我們不會投資它。
就我個人而言,硬科技投資非常有趣,也非常有價值,就在於前面我所說的。此外,這也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於“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