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是基於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
一個奇怪的現象,如果你在大街上問100個人,他們是否瞭解電冰箱的工作原理,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的”。但是如果請他們對電冰箱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的、循序漸進的解釋,他們可能啞口無言或支支吾吾。——
這種強大但不準確的認知感,叫做“解釋性深度錯覺”,是列奧尼德·羅森布利特(Leonid Rozenblit)和弗蘭克·凱爾(Frank Keil)在2002年提出的。
不只是世界,我們對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理解同樣存在錯覺。
有句話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你看NBA賽場上,沒有哪個球員是比賽結束之後不需要練球的。
生活中怎麼練功呢?
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讓我們更好地提升自己呢?
這篇文章,我希望延續從知道到做到,幾個核心“做到函式”,(附贈一個實操練習)的內容,送你一個分別方向的指南針。
寫出自己的,選擇函式
再聊聊函式,咱們可以這樣來想,假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組函式,會是什麼樣子?
換句話說,你可以把自己做產品,營銷,投資等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結成函式,
但是,函式和函式差別很大,好的函式不但能獲得正確的結果,效率也很高,
一條新聞出來了,有人快速反應過來......
一個問題出現,有人可以迅速做出判斷......
這就是選擇
有的人函數里是錯的或者是空的,同樣一條資訊輸入,拿不到滿意的結果,或者被錯誤資訊帶偏了,
這就是差別,
我的第一個動作是,
找一張紙一支筆,把選擇的函式寫出來,先獲取什麼,依據什麼,再做什麼,一步步地列出來,最終的選擇結果會滿意嗎?
哪裡做錯了,及時調整.....
選擇函式很重要!
就如同那句話,只有在退潮的時候,才能發現誰在裸泳。
每個決定都是建立在選擇的基礎上的,你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將其整合在一起,
每天“寫點什麼”!
人人都在選擇,差距在哪裡?
還是這句話,選擇是基於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
這就是差距,差距是如何產生的?讓我們看看,“選擇”裡面——想法,是怎麼來的?
我們在學校做選擇題的時候,每個人的選項都是一致的,用於判斷的依據,上課的時候老師都給了,
來到這個社會上不一樣了,選項沒有人會給你準備,如何判斷也沒有說明書,結果更是短期內很難看出差別,但是,有的人會提前儲備一些選項,或者能創造選項發現更優選項的素材,這就是差距所在,這個差距大致分為三層:
- 準備期
這一層的重點是積累,也是學習的過程,那些善於選擇的人,並不是等到問題來到身邊才著手準備,而是未雨綢繆提前觀察這個世界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出現,做好準備。
這個階段的行動是從全域性視角下載資訊,幫助自己開啟思維,以量取勝是關鍵,同時,對自己的要求是開啟思維。
讓自己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特別是來自相反方向上的聲音。
- 醞釀期
在賽場上,你不能等球到了身邊才開始行動,你要提前做出準備,這靠的是場外對不同情形的觀察,並透過模仿、調整動作,讓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變化。
在這個階段模仿和重組,發現環境中的矛盾點做出減少阻礙的調整非常必要,因為很多人遇到問題時,之所以沒有選擇在旁人看來是正確的選項,不是他不知道那些選項,而是缺少選擇條件......
比如,人家告訴你不要追漲殺跌,要留有安全邊際,但是,人家是急著研究一隻股票然後再買,你可能是急於買一個股票再去研究,順序不同準備也就不同。
最終每個人都會在適合的環境中透過模仿他人,獲得新的靈感。
- 啟示期
最終造成選擇差距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我們“拿到”一個選項後,我們是否有驗證選項的過程,而不是全盤接受,這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難免遇到思維的盲區,一個沒有驗證的想法,如同“沒有拿到駕照就開車上路”一樣危險。
最終的差距,是每個層面偏差的累積形成的,這就遇到了一個麻煩,我們每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為所有的事情做足準備,怎麼辦呢?
還真有辦法,這就需要我們探尋行為背後的模式從更深層提取相似性,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選擇.....
模式的特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式,行為、思維、甚至於選擇(對有的人來說是喜好、對有的人來說是視野)都有自己的模式,模式有幾個特點:
- 一致性
相同的條件,得到相同的結果,換句話說是相似場景下的共性,例如:一個加工廠的模式,就是肉進入,火腿腸出來,工廠可以不斷升級,以前的是作坊,後來是流水線,現在是全自動,再往後可能是人工智慧等等,
但是,工廠這個模式會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是不變的,換句話說,如果肉進入,出來的是水,說明哪裡出了問題,你最好去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 結構性
模式不同於清單,模式存在邏輯結構,(清單是沒有結構限制的模式),邏輯未必正確,但是,其必定依照特定的形式組織在一起,比如,蓋房子,我自己蓋和工程隊蓋,肯定不一樣,但是我蓋的也有房梁,也有門窗,識別結構完全可以讓我們從不同事件中找到可以複用的共性,從而更好的做出選擇。
- 實用性
行動能在特定場景下解決特定問題,模式是為簡化我們解決問題時消耗的時間和精力的,失靈的模式需要及時糾正,從而在不同場景下發揮效力。
如何提取模式
心理學家基恩.斯坦諾維奇和理查德·韋斯特率先提出的術語,用以說明大腦中的兩套系統,即系統1和系統2。
- 系統1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2的執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後來斯坦諾維奇在他的新書《理商》中進一步研究,重新做了修訂並發現,自主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系統2(演算法心智,反思心智)長期相似模式的積累,而這揭開了提取模式的密碼......
最簡單的提取方式是:
觀察一個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預設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所以,我們要從慢系統的思考中還原整個選擇的過程,並從中識別出自身的模式,進而提取那些,沒有經過慢系統干預就做出的選擇,背後的模式。
當心,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我們知道過去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你,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
那些無形的規則會阻礙你的前進,
曾經有個故事,說籠子裡放了5只猴子。然後,籠子上面掛了一隻香蕉,這時候有一隻猴子動手摘香蕉,然後,就拿水槍,對著5只猴子,呲水,一段時間後,把其中一隻換成新猴子,新猴子去摘香蕉就會把另外四隻猴子打一頓,最終,籠子裡換成了5只新猴子,沒有一隻見過水槍,但是這個規則保留了,每隻猴子都不會去拿香蕉,即便這個時候不會拿水槍呲它們,也是如此
人們聽了這個故事,哈哈一笑,說,猴子就是猴子,
然後之前不知道如何投資,到處去問,現在不知道學些什麼到處去問,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啊,
當然是一樣的,而且一個人慣性越大,越難擺脫,
曾經有個南非出生的孩子,
12歲編出了人生第一款電子遊戲程式,並賣掉了它,
17歲,移居美國,此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主修物理和商業,
後來和弟弟,創辦了一家提供線上城市指南的公司zip2,28歲時他把zip2賣給康柏公司,後來創辦了網上銀行X.com,這就是後來的PayPal,當paypal被收穫後,他成了億萬富翁,我相信你知道他是誰了,沒錯就是後來創辦SpaceX的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他獨特的思考方式,當他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陷入了“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怪圈中,他選擇了打破現有的規則。
巴菲特曾經說:在商界最危險的6個字就是“人人都這樣做”。
如果你想改變,就需要忘記上一次處理問題的方式,嘗試一條新路。
如何鍛鍊思維呢?
咱們都知道身體怎麼鍛鍊,即便沒練過,我相信你也能說出來幾種方法,並且你也知道鍛鍊身體很重要,但是有多少人專門鍛鍊思維呢?先給你講個我自己的故事,看完之後我相信你可以輕鬆掌握,
思維如何鍛鍊?
當我知道快速閱讀法、筆記流、錄音法等等,我就會去實驗,
注意,不只是照著做,我還會假想自己是這個方法的創作者,去體會他是在什麼條件下,基於什麼需要,怎麼創造出這個方法的,當我明白了這些我未必創造出新方法,
但是,我對這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且明白什麼情況下什麼方法更實用,
所以你發現了嗎?鍛鍊是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三個步驟,
- 找一個確實有效的方法,
- 進入到創造者視角,觀察這個方法是如何產生的,
- 體會過程中,是基於什麼樣的需要,創造出了這個方法,把它寫出來,反覆實踐,
你看,你不但練習了一個方法,而且你還練習了同理心,第一性原理,
堅持兩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大幅度的提升,
這意味著什麼,我相信你很清楚。
安裝,簡單的事情,重複做,發揮優勢
有句話叫再好的軟體,也無法在低版本的作業系統上,
很多人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結束了,我不是,我幹了兩件事:
- 升級系統
- 安裝好的軟體
系統怎麼升級,三件事,
- 認識自己現在是什麼系統,
所以我去學習教練,去學習U型變革,因為看見自己是第一步,
- 閱讀思考,擴充套件認知,
看見不等於做到,所以自學很重要,
- 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
有意識有學習,還得做出調整,重複昨天的自己,未必有更好的明天,所以重構最重要。
沒完,到這裡,你的系統升級了,但是你還需要安裝軟體,
一部手機什麼app都沒有,系統再高也沒用,
為什麼很多人讀書讀不進去,因為他們只讀書了,沒有可用的軟體,同時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軟體都需要,你需要安裝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軟體,
比如,產品設計、營銷、投資......
最終怎麼檢查你是否真的有改變呢?
看你的注意力是否發生了改變,
那決定你的收成。
而安裝軟體,呼叫軟體的這個過程是讓自己在真實問題上透過分析和思考,提升對世界的理解,進而鍛鍊選擇的能力。
分辨事實和觀點
一個人之所以能分辨事實和觀點,最重要的是什麼?
- 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訊,這是前提,
- 懂得基本的常識,關注資料及背後的邏輯,而不是單純的結果,
- 站在第三方的視角思考,為什麼是這樣?
- 透過實驗,驗證結論
我之前看新聞關注的是,有哪些利好的標的和行業,
現在看新聞,思考的是一個決策是基於什麼背景下制定的,為什麼要投入資金髮展這個領域,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想想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圍繞目標結合能查到的所有資訊,驗證自己哪些維度沒有考慮到,然後去改進,
你要知道即便是事實也有兩類:
- 一類是變化的,臨時性的,
- 一類是不變或者相對確定的,趨勢性的,
我會選擇那些不變的,或者可見範圍內不會變的,
然後基於我的能力圈,看看哪些是我可以夠得著的,
最重要的是,在能力範圍內做選擇。
能用出來的知識,一定是記住的,記住的未必能出來,目標不同,努力的方向也不同。
進步,一個方法
我們都知道這個公式,為什麼你的生活沒有發生改變呢?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三個要點,我把它解釋清楚,然後告訴你最簡單的方法,怎麼做?
- 每天
把注意力放到每天能做的事情上,迭代的速度很重要。
- 深度
如果沒有認真學習,重複一百次一萬次翻開書的動作,也沒有用。
- 最重要的是方向
你是在一個地方打100次,還是在100個地方各打1次,哪個更有機會出水呢?
所以你要這樣做這樣的事情:
- 列出對你來說可以每天做到的事情,不能堅持說明強度過大(也有可能是你的問題,有挑戰又能透過努力達成的目標最好)。
- 從中選擇你最擅長的事情,確保深度足夠,
- 再篩選出你做了之後有更多收益的事情,機會更高。
在一個方向上,從簡單入手,不斷地加深程度,
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的是比這個還要簡單的方法,
- 回到選擇本身,有什麼是自己不要的選項,把它們列出來,每天寫出一個不選什麼?彙集出一個清單,
- 不要去做清單上的事情,
- 定期更新這份清單,
當你可以輕鬆做好,這時你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