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武漢柴女士51歲的母親因為月經不調去武漢中南醫院醫院就診,接受手術治療,38天后去世。
看個月經不調都能“搞死人”?
這個看似離奇的醫療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該女子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說到這裡,我們只能說,現在的媒體啊,只有呵呵了!
“月經不調”→“就診”38天→“去世”,這中間的跳躍有點大啊。
患者儘管的確是以“月經不調”作為主訴前往醫院就診。
但是,看病過程中醫生透過影像學檢查發現了比月經不調更重大的疾病:
那就是膽管癌;
並對患者實施了膽管癌根治性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從模擬解剖圖來看,膽管-十二指腸-胰腺胰頭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知道,癌症根治術必須距離癌症屍體一定距離切除組織,才能達到儘可能切除“乾淨”,以防治療不徹底,減少術後復發的風險。
因此,凡是涉及肝外膽管癌或胰頭癌,根治手術都需要同時切除胰頭+十二指腸,稱為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腹部外科中極少數最大且最複雜的手術之一,涉及切除膽管癌所在的膽管膽囊+胰腺頭部+十二指腸(包括部分胃體),然後進行胃-腸,膽管-腸道,和胰腺-腸道吻合術。
也就是說,手術不僅切除多個臟器,還“留下”3個改變了自然通道的吻合口。
這麼重大和複雜的手術,風險自然會很多、很大。
包括術後可能發生多種嚴重的併發症。
這其中就包括3個吻合口的不通暢和穿孔洩漏。
不幸的是,事件中的患者手術後發生了胃腸吻合口的狹窄不通暢和“輸入袢梗阻”。
為了解決這種併發症,醫生又進行了胃鏡下吻合口擴張。
更不幸的是,胃鏡下的擴張又造成了吻合口的穿孔,含有細菌的胃腸內容物進入原本無菌的腹腔,造成了腹腔感染和敗血症,以及感染性休克,繼而導致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也就是說,患者並非死於“月經不調”,而是死於治療膽管癌而實施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後併發症的併發症造成的“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功能障礙”。
影片新聞的開頭從為了解決術後吻合口不通暢這一併發症進行的胃鏡下吻合口擴張手術後切入;
然後,整個事情的原委幾乎全部來自患者女兒的“倒敘”式控訴,
讓人非常容易產生一個身體完全健康的人,僅僅因為去醫院看月經不調,就在短短的38天后死亡的誤導。
事實上,透過上述對事件的梳理,整個就診、治療過程似乎並不存在問題,術後併發症,以及處理這種併發症帶來的致命性併發症都是醫療的一部分,醫院和醫生都不應該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現在,唯一的,患者家屬可以抓的問題是,院方給患者實施重大、風險性很高的——患者女兒說並沒有交代風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手術指徵是否足夠充分。
影片提供的“證據”主要有醫學影像學(CT)檢查顯示的“肝內膽管和膽總管擴張(提示不完全性梗阻),膽總管末端實質性結節”,
以及經皮膽管鏡檢查(可能)刷到的細胞學病理報告的“少數細胞呈重度異型增生”。
從純醫學的角度來說,基於這兩項檢查是可以做出膽管癌臨床診斷,並支援實施針對癌症的根治性手術的。
也就是說,院方實施的手術指徵符合醫療規範,也不存在問題。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手術後切除組織的病理學檢查是不是找到了膽管癌的更直接的細胞學證據。
如果是,那麼,院方則可以說完全無責。
遺憾的是,影片新聞沒有提供手術後病理檢查的報告單。
但是,醫療鑑定中,院方給出的診斷是“膽管原位癌”,說明術後病理也的確找到了癌症的依據——這是有長期儲存的組織和病理切片作為物證,全世界的所有病理學家都可以看,並給出診斷的,院方應該不會在這方面撒謊。
從目前有限的證據和根據醫學邏輯進行的合理推論來看,醫院方面在這起醫療事件中似乎沒有明顯的過錯責任。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該女子已經身患癌症,為什麼沒有症狀呢?
這是癌症本身的特徵決定的。
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從發生到出現症狀通常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癌症本身不會引起症狀,只有影響到周圍組織器官才可能出現臨床表現,而這多數已經到了癌症晚期。
這就是大多數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的原因。
我們知道,大多數癌症只要在早期都是可以治癒的,晚期的治療效果就大打折扣。
因此,對付癌症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早發現早治療。
這也是針對諸如乳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結腸癌、肺癌等可以透過某些檢查早期發現的癌症實施高風險健康人群篩查的原因。
有幸的是,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的普及和廣泛使用,臨床上會在無意中發現很多早期的癌症。
針對這些患者採取早期根治性治療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這樣,這些患者無疑是幸運的。
而事件中的女士因為月經不調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了像胰腺癌一樣隱藏在腹部深處,通常難以早期發現的膽管癌。
而且,手術後病理也正是癌症處在可以治癒的“原位癌”階段——最早期的癌症。
因此,可以說,該女士無疑是幸運的。
不幸的是,手術發生了預期內的併發症,並由此造成了更嚴重的併發症,並最終導致了無力迴天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