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接生五萬多名嬰兒,被人稱為“萬嬰之母。”
在半個多世紀裡,平均每天有三位孩子經過她的手來到這個世界,許多父母為了紀念林巧稚,還特地給孩子取名為:念林、懷林、敬林等名。
雖然有著萬嬰之母的稱號,可林巧稚卻終生未婚,其實,她並不是獨身主義者,身為一個婦產科醫生,林巧稚顯然是喜歡孩子的。
林巧稚之所以不結婚不生育,是因為對事業到了狂熱的地步,曾有人問她為何不結婚,林巧稚則給出了一個這樣的回答:
“健康應從嬰兒抓起,我一輩子沒有結婚,為什麼呢?因為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來照顧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幼年失母的林巧稚
林巧稚,出生於1901年12月23日,廈門鼓浪嶼人,她生於一個教師家庭,童年的日子卻過得十分艱辛,為了上學也受盡了繼母的白眼。
林巧稚生在冬天的一個下午,母親生她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照料,一個剛剛生產完的女人,只好強撐著虛弱的身子,剪斷了嬰兒的臍帶,胡亂地擦掉了嬰兒身上的血跡。
勉強把嬰兒擦拭乾淨後,母親在洶湧而出的鮮血中暈了過去,連包裹一下孩子的力氣都沒有。
也不知睡了多久,孩子的哭聲吵醒了母親,她強打著精神看去,才發現剛出生的嬰兒是個女兒。
一直到天色近黃昏,父親才回到家中,這時的嬰兒已經被凍得哭不出聲了,他趕緊把孩子抱在懷中,試圖溫暖嬰兒的小身體。
林家的父親是信奉上帝的,他見妻子憔悴不堪,又自責沒有照顧孩子,便安慰妻子說:“明天是聖誕夜,這孩子是父神送給我們的禮物。”
從出生開始,林巧稚的人生就充滿了坎坷,她在寒冷中落地哭到無聲,又在五歲時親眼看著母親因為子宮癌病故。
母親去世時極端痛苦的那一幕,讓林巧稚一直不能忘懷,那時的她才深刻感受到,做女人是多麼不易。
林巧稚的父親叫做林良英,是個思想開明的教師,同其他重男輕女的父親不一樣,他認為孩子從懂事起就要接受教育,哪怕是個女兒,也要識文斷字。
有個思想開明的父親,又生活在中國備受欺凌的年代,常看著外國人高人一等的樣子,小小年紀的林巧稚,心中充滿了不甘屈辱的強烈自尊感。
尤其是在看見舊社會婦女在分娩前還要辛勤勞作,以及伺候著像皇帝一般的丈夫,林巧稚心中就生出一股對舊式女子的不易和同情。
七歲那年,林巧稚進入學堂上學,併成為了學校裡最優秀的學生,受到父親的影響,她的英語極好,很得老師們的喜愛。
1919年7月,18歲的林巧稚從廈門的師範女子學校畢業,父親在家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準備給女兒祝賀,但因為繼母的緣故,這頓飯吃得異常尷尬。
席間,父親問起林巧稚畢業後的打算,林巧稚說:“我想考協和醫科大學。”
父親又問:“那得幾年?”
林巧稚說:“8年。”
誰知,一旁的繼母瞬間炸鍋,讀八年醫科大學,所要的學費必定不少。
這時的林巧稚也低著頭說:“每年總要四五百個大頭。”
飯桌上的人愣住了,繼母也愣住了,父親則嘆了一口氣,看著臉色各異的家人,林巧稚心中也不好受。
林巧稚知道,父親收入不高,還要養活一大家人,平常的生活已經很拮据了,就連最聰明的二哥,也因為沒錢上學去跑船了。
繼母看著低著頭的林巧稚有些生氣,大聲說:“讀那麼多書幹什麼?女孩家,嫁給好人家才是真的,你現在已經是二十出頭的人了,再上八年學,還能嫁給誰?”
聽到這話,倔強的林巧稚也來氣了:“那我就不嫁,一輩子也不嫁。”
幸好,林巧稚的父親是個開明的人,在他的大力支援下,林巧稚在師範學校任職兩年後,如願考進了北京協和醫學院。
其實,在林巧稚考試時還有個小插曲,那天,大家都在安靜地做試卷,突然間,一個女孩子暈倒在地,林巧稚立即放下試卷去檢視她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林巧稚錯過了考試的時間,那場英語考試的試卷她只做了一半,正當她抱著落榜的念頭悶悶不樂時,突然發現自己被錄取了。
原來,因為林巧稚熱心救人的表現,再加上她處理突發事件很冷靜,英語和各科成績也很好,所以主考官便破例收林巧稚入學。
選擇了婦產科的林巧稚
考上醫科大學後,林巧稚本來有更好的選擇,但她卻選擇了當時被很多人鄙薄的婦產科。
要知道,那時的中國西醫婦產科的歷史不長,一直到19世紀末,中國都沒有專門的婦產科,也沒有女性職業醫生。
再加上當時婦產科的手術都是由外科醫生兼職做,不專業不說,也讓很多婦女感到尷尬,舊社會的婦女,寧願飽受病痛的煎熬,也不願意去醫院治療。
林巧稚選擇婦產科,一是為了在痛苦中死去的母親,二是為了改變人們“婦女不能持刀”的想法。
當時的協和醫學院有個規定,學生在預科期間,要完成大量的學業學習,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還得從法語和德語中選一門課來上。
偏偏林巧稚之前就讀的師範學院,沒有開設過物理和化學課,而這兩門課程在協和醫學院裡佔的學分又最多。
林巧稚入學不久,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大難題,醫院裡的老師還給學生們打了預防針,建議學習跟不上的,儘早去其他學校上學,免得耽誤時間。
因為在協和醫學院裡,學生考75分才算合格,一門主課不合格的就要留級,兩門不合格的就得離開,面對著如此嚴苛的規定,林巧稚沒有抱怨也沒有退縮,反而越挫越勇。
為了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林巧稚儘量空出時間學習,夜裡十點半準時休息,等學校熄燈後的12點開閘,再悄悄爬起來繼續學。
也正是因為如此用功,林巧稚的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從未學習過生物的她,還拿了全班第一名。
在協和醫學院讀了八年書,林巧稚一直都是優秀的代名詞,也成了學弟學妹們的學習的物件。
1929年,28歲的林巧稚從學校畢業,當初與她一起考進來的五個女生,只剩下了3人。
因為在學校的出色表現,畢業後的林巧稚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四處投簡歷,一畢業她就被協和醫院調走,做了一名婦產科醫生,也是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
在當時的舊社會,很多人都不相信一個女人能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於是,醫院的管理者在聘請林巧稚時,還定了這樣一個規定,這個規定也印在了林巧稚的聘書上,大意是:
“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一般的女性在看到聘書上的規定時,可能會矛盾,也會猶豫要不要繼續這份事業,林巧稚也是如此,可很快,她就堅定了決心。
在婦產科大夫這個位置上工作了一輩子,林巧稚也確實做到了不婚、不育,並一生都在為婦女健康的事業上發光發熱。
上任後不久,林巧稚就感受到了女病人的不易,因為害羞和抹不開臉,很多女病人都只願意找女醫生看病,尤其是偏愛那種年紀大的女醫生。
可林巧稚上任僅半年,排隊找她看病的病人就排起了長隊,她也被破格聘為住院醫師,打破了其他醫生需要熬五年的規定。
其實關於林巧稚的獨身問題,也有人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她曾有過一段朦朧戀情,但這段戀情因她赴歐美考察而結束。
也正是因為出國深造,讓林巧稚在醫科方面的知識大增,或許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在國外深造期間,協和醫院給林巧稚發了一份電報,問她是否願意改學公共衛生。
要知道,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學公共衛生比做婦產科醫生要好太多。
一是不用上夜班,二是可以結婚,但面對這兩個豐厚的條件,林巧稚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
深造回國後,林巧稚又再次遠渡重洋去芝加哥讀研究生,之後回國被升為婦產科主任,成了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為此,林巧稚的學生曾如此評價她:“女的裡頭能當教授和主任的,也就她一個人了,如果她結婚了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她獨身不是自己選擇的,是被逼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個人的幸福和快樂面前,林巧稚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雖然一生未婚未育,但林巧稚在接生和對待產婦方面,確實是溫柔又盡責的,作家冰心的三個孩子,以及袁隆平爺爺的出生,都是林巧稚親手接生的。
冰心還在文章中對林巧稚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L女士是閩南人,面板很黑,眼睛很大,說話做事直截了當,有著和男人一樣的思路,她敏捷的雙手,接下了成千上萬的中華民族的孩童。”
1941年12月8日,日軍出動飛機對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進行突然襲擊,也是在這一天,林巧稚所在的醫院和學校被日軍進駐,在校的學生與職工都受到了監視。
因此,學校的職工和醫護人員,只能各自謀生,醫院也不能再接收新病人。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很多醫生只能出國或是去其他醫院上班,有的則自己掛牌行醫,林巧稚就選擇了後者。
為了謀生,林巧稚在北平東堂子衚衕10號的四合院裡,開了一個小小的婦產科診所。
也正是因為門診的開業,讓林巧稚發現了下層婦女的病與痛,以及她們在生活中喪失的各種權利。
這些婦女不同於有錢人家的女性,她們雖然工種不同,卻都有著一樣的煩惱,反覆發作的婦科炎症困擾著每個人。
因為窮困和無知,很多婦女都缺乏衛生知識,就連生孩子這樣重大的事情,也是家裡的男人和老人做主。
每每給這些女性看病時,林巧稚總是悲傷又無奈,她無數次叮囑她們要注意衛生和自我護理,盡心地給對方治療。
這間小診所從開業到關門,一共存留了8887位患者的病例。
來看病的婦女,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除了母親之外的溫柔。
對待病人一視同仁的林巧稚
1946年,協和醫院恢復正常營業,林巧稚也被邀請回去繼續任職,兩年後,她重返醫院,繼續在崗位上發光發熱。
1949年,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傅作義的妻子給林巧稚送來一張丈夫簽名的機票,想讓林巧稚離開北平,但被林巧稚拒絕,因為在協和醫院,還有等待她醫治的病人。
傅作義的妻子之所以如此厚待林巧稚,是因為她平安生下了一個男孩,接生的人正是林巧稚,故此,傅家人將林巧稚奉為座上賓。
新中國解放後,林巧稚收到了開國大典的邀請函,面對如此高的禮節,林巧稚依舊沒有去,因為在她看來,自己只是個小小的婦產科醫生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林巧稚開始著手研究婦科疾病,並想辦法去預防,她在北京組織了五萬人口普查,收集了第一手資料。
1962年3月,內蒙古包頭市一名女工焦海棠,就因為生育方面的原因,給林巧稚寄來了一封信。
在信中,林巧稚瞭解到,這名婦女已經懷孕4次了,但只存活1個孩子,其餘三個孩子都因為全身發黃夭折。
第五次懷孕後,焦海棠生怕這次的孩子,同前幾次一樣夭折,便寫信求助林巧稚。
而林巧稚在接到信後,立馬判斷出她夭折的3個孩子是新生兒黃疸,此症狀又叫新生兒溶血病,是因為母子之間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在當時那個年代,無論是國外內,新生兒得黃疸很難醫治,幾乎沒有存活的先例,決定接收這個病人之前,林巧稚也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準備。
如果治好了這名孕婦和孩子,她的事業和威望都會上一層樓,如果治不好,那麼她就會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和指責。
可看著一個準媽媽對自己的期盼,林巧稚咬咬牙,還是收下了這名孕婦。
在查閱了大量的期刊後,林巧稚發現治療黃疸病的資料雖然少,但也有些病例報告,比如透過嬰兒臍帶換血的方法,或許可以治好。
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又來了,要如何做手術呢?解剖的位置和切口的大小,都沒有案例可以考證。
在與多名專家進行研究會診後,林巧稚把大家的意見合在一起,定製出了一個手術方案,最終讓嬰兒順利存活。
為了感謝林巧稚和多位專家的幫助,焦海棠給孩子取名為“協和”,以此來紀念孩子的新生。
除了自身優秀之外,林巧稚還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當然,她教學生的方式也是十分嚴苛。
在對學生的考試中,林巧稚就要求學生們觀察完成10位產婦的分娩過程,並寫一份報告交給她,但就在學生們信心滿滿等待著她的好評時,卻只有一份報告得了“優”。
學生們大多都很奇怪,因為能給林巧稚做學生的,都是十分優秀的,然而,辛苦寫好的報告,為何得不到認可呢?
對此,林巧稚也不多說什麼,只是讓她們互相觀看對方的報告,在得“優”的那一份報告裡,學生們終於發現了關鍵原因。
原來,學生們的各項記錄都差不多,只是那份優秀報告裡多了這樣一句話:
“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
林巧稚說:“只有觀察到了細節,才會懂得怎麼樣去觀察產婦,才能看到正常的產程中,常常會發生個體和種種預料不到的變化。”
因為同樣身為女性,林巧稚在對待病人時也有著不一樣的體貼和細心,她會在產婦做檢查時拉好布簾,保證好對方的隱私,也會在醫生訓斥產婦時加以批評,並要求他當面向產婦道歉。
也正是因為林巧稚的細心與溫柔,導致很多病人對林巧稚在治療技術方面歎服時,也對這位醫生多了一分崇敬和尊敬。
產婦在分娩前和術後住院期間,林巧稚除了巡視病房之外,還會親自動手給剛出生的嬰兒做小衣服,每件衣服上會繡上一朵小花。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林巧稚就成了有名的婦產科大夫,可她無論在任何時期,對待任何人,都是平常心。
即便在文革歲月,無論何人來求助,林巧稚都會挺身而出,說:“這個病人我要看。”
毛澤東的女兒,葉群和江青,以及彭真之女,無論對方處於什麼境地,林巧稚依舊一視同仁。
因為愛穿旗袍,挽髮髻,文革期間,她不得不脫去心愛的旗袍,穿上樸素的中式上衣,然後在領頭別上一枚精緻的領花。
雖然改變了裝束,可腦後的髮髻是林巧稚最後的底線,有人說她的髮髻是封建殘留,必須剪掉。
林巧稚對無奈的對侄女說:“北京風沙這麼大,短髮北風一吹又亂又髒,我真捨不得剪。”
對待工作細緻負責,對待生活也是一絲不苟,這就是林巧稚,一個偉大而又聖潔的女子。
1983年4月21日,也就是林巧稚去世的前一天,她還親手接生了6個嬰兒。
在林巧稚臨終前,陷入昏迷的她仍然記得自己的本職工作,躺在病床上的她喃喃自語:“快,快,快拿產鉗來,產鉗。”
4月22日,林巧稚病逝在北京醫院,高壽82歲。
在林巧稚的遺囑中,只留下了三項內容:
一、畢生積蓄三萬元捐獻給醫院的託兒所。
二、遺體供醫院作醫學解剖用。
三、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島的海上。
林巧稚捐掉的這三萬元,是她平常省吃儉用攢下來的,她雖然出生在富裕家庭,卻不講究吃穿,外衣只要乾淨合體,就不會買新的,內衣破了就縫補再穿。
如果是棉毛衫領子和袖口破了,就會接上一截接著穿,她的床單用了很多年,洗了很多遍,以至於早已褪色。
而林巧稚省下來的錢,也多半是資助給了親戚和病人,家族裡的小輩沒錢上學,都是林巧稚給的,醫院裡的簡易器械,都是她帶領學生做的。
林巧稚說:“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那是一首絕妙的進行曲,勝過人間一切最悅耳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