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楊陶玉 童言
“當時脖子有點酸脹,活動起來不舒服,沒想到是因為長了腫瘤……”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病房內,即將出院的餘阿姨(化名)回憶著確診的經歷,難掩恐懼之情。所幸,在脊柱外科主任黃亞增及副主任醫師張駿團隊的齊心協力下,餘阿姨頸部的“隱藏炸彈”被成功拆除,術後恢復良好。
頸部豆粒大小的硬結竟然是腫瘤
7個月前,餘阿姨不經意間摸到了左側頸後部有一豆粒大小的硬結,不痛不癢,就沒多想,認為過幾天就好了,但是1個多月後,那硬結不但沒好,還開始出現頸椎酸脹、活動不便的症狀。
餘阿姨有點擔心了,去當地醫院就診後,醫生認為是長期姿勢不良引起的頸椎不適,開了點常規口服藥和外用膏藥就回家了。服用幾天後,餘阿姨感覺症狀並沒有好轉。
“會不會是不好的東西?”餘阿姨茶不思飯不想,兒子見狀,帶她去了當地一家大醫院。當看到磁共振影像時,醫生也嚇了一跳,在顱頸交界區的頸1、頸2水平椎管內及椎管外發現一個雞蛋大小的神經源性腫瘤,脊髓被270°包圍!醫生對餘阿姨說:“阿姨,這個腫瘤像定時炸彈一樣,一旦再增大或者輕微外傷,就有可能進一步擠壓延髓,導致呼吸心跳驟停,需要立即手術!但它位於寰樞椎之間,手術風險極高,我們這邊恐怕幫不了您……”聽到這裡,餘阿姨腦袋嗡嗡作響,接近絕望:“大醫院都治不了這個毛病,那只有死路一條了!”
餘阿姨頸部的神經源性腫瘤(椎管外直徑25mm,椎管內直徑19mm)
歷經三個小時,他們拆除隱藏炸彈
餘阿姨的兒子不甘心,在網上查了眾多資料後,帶著母親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見到了脊柱外科張駿副主任醫師,聽完餘阿姨的詳細描述並結合一系列檢查,張駿憑藉臨床經驗果斷給出結論:可以手術!母子倆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趕緊辦了住院手續。
為確保本次手術萬無一失,脊柱外科主任黃亞增、副主任醫師張駿團隊詳細審閱餘阿姨的各項檢查,制定出最佳手術方案。
完成術前檢查後,餘阿姨被推進了手術室。黃亞增、張駿密切配合,切開、暴露、止血,一步一營,穩紮穩打,不敢有半點差錯,因為在距器械不到的1cm的地方就是“隱藏的炸彈”——神經源性腫瘤,而“炸彈”周圍遍佈著密集的“線路”——血管及神經,他們抽絲剝繭般將“炸彈”的外衣一層層剝離,將周圍的線路電凝及結紮,由於腫塊巨大,並且正好位於有著“生命的禁區”之稱的寰樞椎之間,這個區域神經血管密佈,而且緊鄰呼吸心跳中樞,術中稍有不慎,即可危及患者生命……整個手術室非常安靜,只有器械和心電監護的滴滴聲。
歷經近三個小時,餘阿姨頸部直徑近7公分的“炸彈”終於被完整拆除,且細緻的手術操作並未破壞寰樞椎的穩定性,黃亞增、張駿團隊果斷決定不採取鋼釘內固定置入,充分保留患者頸部的旋轉及屈曲功能。
結束手術回到病房後的餘阿姨生命體徵平穩,四肢肌力均無異常,出院時,餘阿姨和兒子熱淚盈眶,激動地對黃亞增、張駿團隊連連道謝。
黃亞增介紹,神經源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後縱隔腫瘤,絕大多數長在後縱隔脊柱旁溝處,少數長在椎間孔內,呈啞鈴狀生長。病理上良性佔多數,為橢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腫瘤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嚴重時會影響呼吸。偶爾會發生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痺等。
黃亞增建議,導致頸部不適的原因有很多,不能隨意定論,必須密切結合病史完善相關檢查和細緻體格檢查後才能做出相應診斷,因此遇到頸部不適情況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