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起義發生在太平天國定都定都天京之時。受太平天國運動之影響,原本活動於皖北的大小股捻軍便聯合起來同太平軍一起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1855年秋,諸路捻軍在安徽亳州雉河集公推張樂行為盟主。捻軍最強盛時擁有人馬數十萬,由於他們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因此一直沒有成大氣候。
“天京之變”後,捻軍主力在張樂行的率領下自淮河南下,時太平軍後起之秀陳玉成、李秀成部正在經營安徽桐城、舒城、六安一帶。張樂行便主動派人聯絡太平軍,雙方在1857年3月在三河尖會師。經陳玉成向天王洪秀全舉薦,洪秀全授予張樂行等首領天國的官職,自此捻軍以聽調不聽宣的形式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
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陷下,奉英王陳玉成遠征河南、陝西的遵王賴文光在扶王陳得才援救天京不果,全軍在安徽省霍山被殲,陳得才服毒自殺的危急情況下,率太平軍餘部與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組建新捻軍。賴文光承製授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全軍依據太平天國舊制進行了改編,遵賴文光為全軍領袖。
經過賴文光改編的新捻軍以騎兵為主,其與敵作戰以迅捷著稱,率領捻軍衝鋒陷陣的人就是著名的騎將魯王任化邦。
任化邦小時名柱,其不到二十歲時就成為捻軍的首領之一。他上起陣來總是一馬當先,其驍勇善戰的水平就連老謀深算的李鴻章都為之嘆服,稱其為“實今日之第一騎將好漢!”
清廷方面得知新捻軍組建以後,第一時間就啟用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去鎮壓捻軍。這僧格林沁所率騎兵的作戰能力當時與平定太平軍的湘軍和淮軍齊名,慈禧太后啟用他的目的就是用剽悍的蒙古騎兵對付善戰的捻軍騎兵。
僧格林沁自1855年天津靜海連鎮消滅由林鳳祥率領的太平天國北伐軍以來,一向被朝廷依之為棟樑,其所率騎兵一直駐紮在京城附近,名為拱衛京師實則防曾國藩的湘軍生變。
好在曾國藩明智,他在湘軍攻入天京以後就主動上書朝廷裁撤湘軍。這次新捻軍高舉義旗舉事,慈禧太后故意放著湘軍不用,而是命僧格林沁去平定捻軍起義。
自以為天下騎兵無出其右的僧格林沁得到朝廷的旨意後,便日夜兼程馬不停蹄趕赴山東曹州。賴文光、任化邦所部則利用驕橫的僧格林沁輕敵的思想,預先在曹州以逸待勞的設伏,當三萬餘疲憊的蒙古騎兵進入捻軍的伏擊圈時,隨著賴文光的一聲令下,任化邦第一時間率騎兵衝入敵群,三萬疲憊的蒙古騎兵在慌亂中迎戰,捻軍幾個衝鋒就打的蒙古騎兵潰不成軍,但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依然作頑強的抵抗,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衛兵至死都圍著僧格林沁死戰不已,直到全部陣亡,僧格林沁本人戰至最後被捻軍小將張皮綆一刀斃命。
訊息傳到北京,清廷舉朝震悼。慈禧太后一面為僧格林沁大辦喪事,一面緊急傳旨命曾國藩率淮軍去鎮壓捻軍。
得知曾國藩的湘軍到來,賴文光決定與梁王張宗禹分兵,歷史上稱向陝西一帶行軍作戰的張宗禹所部為西捻,稱進軍河南一帶的賴文光、任化邦所部為東捻。
老奸巨滑的曾國藩認為欲滅捻軍必先消滅由善謀的賴文光和善戰的任化邦率領的東捻軍。但淮軍系李鴻章所屬,它雖源於湘軍但不同於湘軍,因此曾國藩指揮起來不甚稱手,所以他在與捻軍的作戰亦是連敗。最慘的一次是淮軍悍將劉銘傳在湖北京山的尹隆河之戰。是役,任化邦為了實現捻軍入川建立自己根據地的計劃,冒著淮軍的槍林槍雨率騎兵沖垮了劉銘傳的防線。淮軍在任化邦率領的騎兵猛烈的衝擊下兩萬多人被殲,其中洋人教官畢乃爾所屬的洋槍隊無一人倖存,多名淮軍將領死於捻軍刀下,就連劉銘傳戰至最後都脫下黃馬褂坐地等死。如果不是湘軍猛將鮑超率兵趕到,劉銘傳所部會被捻軍全殲。
因為曾國藩連敗的原因,朝廷只好又改用李鴻章去平定捻軍。
李鴻章趕至軍前,曾國藩與他話別時總結了自己與捻軍作戰屢敗的經驗教訓,並同李鴻章一起制定消滅捻軍的作戰方案。
李鴻章採用了築起長牆佈下重兵處處設防的應對捻軍騎兵的手段,初期雖然還是與捻軍作戰不利,但隨著捻軍騎兵作戰圈子越來越小,賴文光、任化邦為了打破敵人的重圍,決定伺機組織猛騎精兵攻破李鴻章的防線。
這次大戰無論是捻軍還是淮軍都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作最後一戰,捻軍的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荊王牛洪昇、首王範汝增悉數上陣。
大戰開始,魯王任化邦就率先向劉銘傳所部發起迅猛的進攻,淮軍在捻軍騎兵的攻擊下逐漸後退,就在任化邦率領捻軍突出捻軍重圍之時,由劉銘傳以兩萬兩白銀、三品頂戴收買的捻軍叛徒潘貴升乘著大霧,突然向前向任化邦連開數槍。任化邦落馬以後,潘貴升便和所部人員大呼:“魯王死了!魯王死了!”聽到喊聲的捻軍在失去主心骨以後頓時軍心大亂,數萬捻軍人馬在淮軍的圍攻下除去被俘者悉數戰死。遵王賴文光雖然帶領幾千人透圍而去,但不久又在揚州為淮軍所敗,遵王賴文光被俘犧牲,東捻軍的歷史也在這天被李鴻章畫下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