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老太太可謂是村裡的可憐人,她年紀輕輕的時候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許多的丈夫,第一任丈夫也因為與她相差太多,早早的拋下她便離開了人世。
她一個人獨自拉扯著他們兩個人的兒子苟且生活,好不容易看著兒子長大了,娶了一個漂亮媳婦兒,開始了自己的小家生活。
眼見兒子的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穩定,走上了正軌,鄧老太感覺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好像可以放下這一生最大的牽掛,開始想要為自己多考慮一些。兒媳婦長得又漂亮,又為了兒子帶下了一兒一女,一家人的生活愈發的幸福美滿。
可是沒想到這些幸福卻是那麼的脆弱易碎,幸福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兒媳和兒子反目成仇,兩個人鬧了很深的矛盾,再也不進一家門。
甚至鬧到了法庭上,由法官的離婚判決,孩子一人一個,兒子留下了孫子,兒媳婦帶走了孫女。
看著兒子的小家破裂,鄧老太太十分難過,沒想到禍不單行,沒過多久,兒子就在一場車禍中意外去世了。只留下牙牙學語的孫子鄧老太太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的那種苦日子,一個女人獨自拉扯著一個孩子,在這個世上艱難的生存。
鄧老太太已經不再年輕,她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能幹。失去兒子的事實已經讓她痛不欲生,她一個人已經無力再面對殘酷的人生,好在此時有一位跟鄧老太年齡相仿的單身男士走進了鄧老太的心房,能成為孤獨無依鄧老太太的一個依靠。
兩個人撫養孫子總比一個人好,只能說現在的老伴是鄧老太太心中唯一的安慰。兩個老人辛苦地靠著打零工拉扯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日子倒也能就這樣簡樸地過下去,可是沒想到一筆突如其來地賠償金卻打破了所有人生活的軌跡。
原來兒子在生前時就擔心自己萬一哪天遭遇不測,留下自己可憐的老媽和年幼的孩子手足無措,於是他便未雨綢繆,自己去為自己買了意外保險,受益人就是鄧老太太和兩個孩子。
這一天,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按照死者生前留下的聯絡地址找上門來,向鄧老太說了這一切,鄧老太還沒能完全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兒。
兒子去世了,他和孫子都能拿到一筆賠償金,這一筆錢,對於生活困難的鄧老太太猶如雪中的熱炭。
這對於鄧老太來說,已經是所有的打擊,所有的不幸中,唯一還能慰藉她一點的好事,至少這筆錢能夠讓他和孫子的生活大大改善。她已經不似年輕時那麼能幹,也沒有辦法透過更好的渠道獲取更多的錢財,只能靠著打一些零工來掙錢維持生活。
這筆錢還沒有到鄭老太鄧老太的賬上,鄧老太家門口卻出來了一個不速之客,定睛一看,此人就是自己之前的兒媳婦。
兒媳婦好像聞著血腥味尋過來的鯊魚一般,自從知道了自己前夫還有保險賠償金一事,便來騷擾鄧老太太。
面對這個唯利是圖的兒媳,鄧老太太是不願相見的,因為之前她就與自己的兒子鬧得非常不愉快,兩個人在法庭上撕破了臉皮。
離婚後的這三年裡,兒媳婦也從來沒有來看望過自己親生的骨肉。雖說女兒的撫養權判給了兒媳婦,兒媳婦也不過是把女兒交給了女兒的外婆去撫養,自己也沒有認真地帶孩子。
現在這個女人突然找上門來,鄧老太不用想也知道這個女人背後在打什麼算盤,果不其然,女人上來就故作親切地拉住兒子的手說,媽媽回來了,你想不想媽媽。
年幼的小孩看著眼前陌生的女人,那種不適的感覺讓他感到有些害怕,於是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鄧老太十分不悅,責備女人嚇到孩子。
女人臉上立馬掛上偽善的笑容,想要和鄧老太敘舊,可是鄧老太太並不吃這一套,自己兒媳婦什麼情況她心裡清楚得很,現在又來表演母子情深,實在太假了。
兒媳婦看到鄧老太也不吃自己這一套,立馬就暴露了真實面目,跟鄧老太說自己這次前來,就是要把親生兒子帶回去,這下鄧老太著急了,質問女人,你從來都沒有來看過孩子,憑什麼現在說帶走就帶走。
而且孩子是離婚時法院判給自己兒子的,現在兒子不在了,自己作為奶奶理應撫養孫子長大,輪不到她這個失職的媽媽。
兒媳婦面對這些證據確鑿的指責卻突然哭了起來,想利用苦情計讓鄧老太心軟,她說自己這三年也是因為迫不得已才沒能來看兒子,現在自己有能力了,自然要對自己的兒子好,要把兒子帶走享福。
鄧老太卻被她氣得不輕,越說越激動,甚至說到自己兒子出車禍那一刻,手機撥通的最後一通電話也是兒媳婦的,可是兒媳婦兒卻故意沒有接起。
鄧老太一想起自己慘死在路邊的兒子,連死的那一刻身邊一個人聲都沒有。她就心痛不已,把這些悲傷全都轉嫁在今天對兒媳婦的憤怒上。
就算兩個人不能再做夫妻,也沒有必要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絕。兒子死後這三年裡兒媳婦也從未上門弔唁,更別說表示其他的任何,怎麼突然在補償金要發到賬戶前的這幾天就出現了呢?
倘若沒有這筆保險的賠償金,兒媳婦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再與他們鄧家有任何交集了,也不會再想起自己還有個兒子。
兒媳婦兒的目的是什麼,鄧老太再清楚不過,兒媳婦做得也十分的明顯,絲毫沒有遮掩的意思,就算是遮掩,也十分拙劣,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了。
因為補償金的分配是在鄧老太和兩個孩子名下,孩子如果能被兒媳婦要過去,由於孩子還小,不能自己掌控這麼大的金額,最後還是得交給媽媽保管,那麼兒媳婦就可以利用兩個孩子拿到2/3的補償金。
鄧老太的兒子意外離世後,保險公司總共賠償了200多萬,平均分到每個人頭上正好是70萬左右,為了這70萬兒媳婦是什麼都可以做出來。小孫子是鄧老太太從小一直餵養到大,她對孫子的感情太深了,是不可能親手就這樣將他讓給別人的。
兒媳婦看與鄧老太交涉無果,耍賴所有的手段全部沒有用,便氣急敗壞揚言要去法院告鄧老太太。面對兒媳婦的恐嚇,老太太絲毫不畏懼,她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法院不會將孩子判給這個狠心的女人。
兒媳婦沒有食言,按照自己所說的那樣將鄧老太太告上了法庭,想要搶回孩子的撫養權。兒媳勢在必得,她的底氣也不是沒有來源,首先她是孩子的親生母親,現在孩子的父親已經不在人世了,交給母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她作為孩子的母親是有正式工作的,撫養能力會比風燭殘年的老太太要強。法官左右為難,尤其是在瞭解到本案背後牽扯到的高額補償金後,不得不小心謹慎地對待這個案子,好幾個法官聚在一起,討論著該如何判決才能是對孩子最好的歸宿和保護。
鄧老太太主張自己與孫子共同度過了這些年,是孫子最親近的人。鄧老太太的這一番感人肺腑的話,也讓法官陷入了思考,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才是最好的成長環境,難道真的說衣食無憂就可以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了嗎?孩子有時候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
現在大家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如果把孩子判給母親,母親如果只是為了拿到孩子名下的賠償金,而不好好對待孩子,該怎麼辦?
孩子還小,沒有辦法捍衛自己應有的權利。法官的擔心不無道理,而且鄧老太家這個案子實在是錯綜複雜,必須要仔細地想一個妥帖的解決辦法。
兒媳為了爭奪到孩子的撫養權,甚至在法官面前說出了我就要孩子,不要錢也可以這樣的言論。可是這個錢並不是她說不要就能不要的,因為這個錢就是在孩子名下的,不能靠兒媳婦的意願來更改。兒媳婦這麼說也不過是作秀,體現自己好像很愛孩子一樣。
在法庭上,兒媳痛哭流涕地說到自己並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工作忙沒有辦法又顧著孩子,又顧著工作,法官根據兒媳所說的情況,最終判定孩子在上學期間由鄧老太全權負責。
等孩子放假了,則可由兒媳婦接過去一同生活一段時間,然後再將她送回鄧老太的身邊,雙方就這樣交替著養育兩個孩子。
回想起兒媳婦從前的冷血無情,老太太情緒激動,大聲斥責著兒媳如此沒有人情味兒,怎麼可以做這這些天理不容的事情。眼看著自己親手照料的孫子,就要這樣被人奪走,鄧老太太傷心不已。
最後法官判定兩個孩子名下的賠償款,由鄧老太和孩子的母親一同為每個孩子置辦一套商品房,寫在孩子名下,剩餘的資金則由鄧老太和孩子的母親共同監管,全部用於孩子的成長。
這樣既保證了孩子的利益最大可能的不會受到侵害,同時也能夠保證孩子可以享有鄧老太和母親共同的關愛。
鄧老太太也不能一廂情願地讓孩子永遠不見母親,因為兒媳婦在名義上還是孩子的親生母親,沒有媽媽不見孩子的道理。面對這個判決,雙方雖然都不滿意,但是也只能妥協。
只要能夠把這筆錢留給孩子,讓孩子後續的生活沒有什麼憂慮,鄧老太還是願意的,因為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孫子孫女可以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