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李文博
編輯 |
當捷豹、MINI和克萊斯勒等世界知名汽車公司選擇轉型純電動品牌時,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選擇無動於衷,它們對製造電動車毫無興趣,甚至連市場調研也是“被迫進行”的。
本田汽車在全球汽車行業跑步進入電動化時代的檔口,仍持續發出不合時宜的疑問:電動車到底有多少真實需求。
這家日本汽車製造商預計在2024年向美國市場推出兩款電動汽車,這是他們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協議的一部分:通用汽車提供電池。為了順應行業趨勢和政府政策的變化,本田汽車加快了產品線的電動化計劃,但對大規模量產仍持謹慎態度。
本田汽車美國子公司的執行副總裁戴夫·加德納(Dave Gardner)在一次簡報會上說:“我們已經告訴經銷商,最初這將是非常區域性的銷售行為。消費者的態度與汽車製造商急於將電動汽車推向市場的努力不相稱。”
本田汽車這一謹慎的評估是在許多競爭對手的純電動汽車轉型推動下做出的,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電動汽車今年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可能增長到10%。
全球範圍內,本田汽車的目標是在2040年逐步淘汰汽油動力汽車,這是新任執行長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承諾的一部分,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等大型同行早已發表過類似的計劃。
加德納說,美國買家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並沒有膨脹,更嚴格的燃料經濟標準推動了電動車發展,特斯拉一直是主要受益者。
本田汽車在美國電動車業績不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它上市了一款名為EV Plus的汽車。隨後在2013年提供了一款純電版飛度,最近又在2017年至2020年提供了一款純電動Clarity轎車。但願意為其買單的消費者數量寥寥。
去年,本田汽車在中國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為1,561,540臺,同比下跌4%,本田汽車給出的解釋是晶片和零部件供應緊張。
在中國市場,本田汽車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可謂極度慘淡,匆忙“油改電”車型未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加之造車新勢力來勢洶洶,本田汽車在電動車時代一開始就出現明顯的水土不服。
據公開數字顯示,2021年12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2.6%,連續2個月突破20%。易車的資料顯示,2021年前11個月,新能源車在非限購城市份額達到67%。過去的一年,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因為產品力而非路權主動選擇了新能源車。
威馬汽車創始人、CEO沈暉預計今年全年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25%-27%,2025年可以超過50%。市場會從目前的啞鈴型逐漸向紡錘形轉變,15至25萬主流市場將獲得爆發式增長。
在“2021紅杉數字科技全球領袖峰會”上,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表示,同價位或同級別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效能、智慧化、使用成本上全方位超越了傳統燃油車。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的數字,2021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為331.2萬臺,同比增長181%。2021年6月,乘聯會曾預測當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約為240萬臺。實際銷量接近預測值的1.4倍。
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電動車的任何一個細分市場內,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都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