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越南北部的洞穴沉積物中,發現了一種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小的蝸牛,名為Angustopila psammion。
這種蝸牛的外殼只有0.48毫米高,體積只有0.036立方毫米。它非常小,平均一粒沙子大小的空間可以容納5只蝸牛。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生態貢獻》。
不出所料,這些蝸牛很難被發現。為了找到它們,匈牙利布達佩斯Eotvos Loránd研究網路的陸生蝸牛分類學家Barna Páll-Gergely和同事,從洞穴中收集了土壤樣本,並將其放入一桶水中。然後,他們取出漂浮的碎片,烘乾、篩選,並在顯微鏡下對其進行檢查。“我在顯微鏡下用做指甲的刷子清理了外殼。”Páll-Gergely說。
不過,這些蝸牛最初可能並不生活在洞穴裡。Páll-Gergely說,“我們認為,沉積物是從岩石的裂縫中掉落的,因為其中含有生活在地表的陸生腹足類動物的脫色、不透明的殼。而活著的蝸牛大概生活在靠近或依附於根系的石灰岩裂縫深處。”
研究人員還在寮國發現了一種稍大的蝸牛,將其命名為Angustopila coprologos,這是一個古希臘語詞語,意思是“糞便採集者”。這種蝸牛高度為0.51毫米,它似乎能把細小的泥土顆粒——可能是自己的糞便——以放射狀的方式排列在外殼表面。
這種蝸牛為什麼會這樣做還不清楚。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體形極其微小,它們仍有著複雜的行為機制。“這些機制是從對某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環境的反應進化而來的。”Páll-Gergely說。
蝸牛的微小體形確實給它們帶來了優勢。“這些蝸牛很可能因為個頭小,能夠接觸到其他物種無法吃到的食物顆粒,並進入非常狹窄的岩石縫隙。”Páll-Gergely說。
A.psammion是最小的陸地蝸牛嗎?Páll-Gergely說,要找到更小的將越來越困難。
海洋中還有一些更小的蝸牛——紀錄保持者是Ammonicera minortalis,其直徑在0.34毫米至0.46毫米之間。這可能已經接近下限,這是由新生蝸牛具有功能的神經元數量決定的。(李木子)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