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鄉農村,蜻蜓叫做螞螂(mā lang),在當地讀作mǎ lang。
兒時,每到春天,村裡的一群小朋友常常約在一起,在陽光裡追逐著螞螂的“航跡”,在歡聲笑語中,滿村地“捉螞螂”,度過了我們童年的美好時光。
上學後,從書中知道了這種長著一雙透明翅膀的小精靈叫蜻蜓,而且同學們都這麼叫。
這時候,覺得自己和同村那些小朋友都“好土“,怎麼會叫什麼mǎ lang,於是我們開始叫這種小精靈為蜻蜓,再美叫過mǎ lang。
偶然間,看到一個提問:蜻蜓在你的家鄉都叫什麼?
這一問,讓我想起了mǎ lang(螞螂),也想去了兒時的快樂時光,開始有點懷戀那種“很土”的味道。
透過查閱資料,發現蜻蜓確實有螞螂這一別稱。而且文章中也曾有提及:丁克辛 《一天》:“漢們像螞螂,女人像蠟黃,哪家不是穿著爛衣裳,背上露出大脊樑?” 呂治範 《採蘑菇》:“一路上,那些安然的鼾睡在草梗上的小螞螂也不吸引他了。”
於是乎,瞬間覺得兒時村子裡整天叫著的“mǎ lang”,並沒有原本想象的那麼“土”,因為擺脫“土”而隨大眾的稱謂,沒能讓我們變得有多“洋氣“,卻讓我們丟失了什麼。
那個曾經覺得很土而再沒去叫的名字,像我們成長曆程中的很多東西一樣,在原本不該被遺忘中慢慢被遺忘。
#“蜻蜓”用你們家鄉話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