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張魯一,高圓圓等主演的都市劇《完美伴侶》播出很久了。這部劇從名字來看就是走的都市偶像劇的路子,由於演員陣容強大加上前幾集的故事劇情還不錯,所以現在評論上面還是不錯的。
這部劇還是不同的,因為它就是一部都市言情劇,這和都市偶像劇一樣。人設,背景設定和故事劇情怎麼高富帥,不接地氣並沒有問題。但是結束的《小敏家》,之前的《小別離》《小歡喜》,甚至是《三十而已》等大女主都市劇都是打著現實主義旗號的,但是它們反映不反映現實嘛——
我們現在只要說到國產都市生活劇,就會像武俠劇和仙俠劇一樣懷念過去優秀的作品,比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下稱《張大民》)和《馬大帥》等等。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現在再也拍不出《馬大帥》了?
《馬大帥》《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為何好?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這個文化作品核心的表達是和現實的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導致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相關的,說白了文化娛樂是群體意識的一個反映。
《張大民》1998年播出,反映的是北京大雜院裡平民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北京土著,正在上映徐崢的《愛情神話》可以看作上海土著在新時代的生活故事。《馬大帥12004年開播,反映的是東北馬家堡子和當地縣城的故事。
《三十而已》2020年開播的,這是新時代上海大都市三個女性家庭的故事,《小歡喜》《小別離》《小敏家》系列則是2015年、2019年、2021年三個北京中產家庭的故事。
我們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去看,你就會發現作品表達上有很大的區別。《張大民》《馬大帥》是中國規模城市化之前的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只是前者是首都北京土著,後者是中國縣城和農村人的家庭生活。
《三十而已》到《小敏家》是2010年後中國大規模城市化過後,大量湧入北上廣深等大都市的新中產階級(國產都市劇裡北京,上海為主),只是主角的身份比較複雜。有本地土著、有商人、有官員、有頂級職場精英和工薪上班族等等。
《張大民》《馬大帥》等劇裡的“窮人”拍得好,甚至從文藝核心來講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除了影視從業者更有藝術節操之外,另一個原因是那時中國城市化的程度不高,沒有大規模的中產階級、城市精英階層和工薪階層。
2000年中國農村和縣城還有大量的人口,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還處在“密集型工廠”的年代,內地觀眾看的內地都市劇自然也是《馬大帥》《張大民》了,那時能拍大城市中產階級,都市精英的都市偶像劇,都市言情劇,都市職場劇和都市豪門劇,自然也是率先城市化成功的港臺佔據了。
臺灣偶像劇和言情劇,香港各種各樣的職場劇和豪門劇。
中國觀眾看港臺都市劇有一種對大都市美好生活的嚮往,和2010年左右隨後網路時代對於歐美日韓都市劇嚮往是一個道理。我個人青少年時期看港臺都市劇裡的生活水平總,現在回想起來都有一種迷幻的感覺。
2015年後,隨著內地城市化越來越深入,經濟水平、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越來越高。加上現實時各種事件引起的觀念變化。其實港臺都市生活水平某些方面仍比內地大城市要強,但內地觀眾對於港臺生活水平開始處於平視、或者調侃的狀態。
與此同時,港臺都市劇在內地也越來越不火了,當然港臺影視產業的衰落是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根本的原因,畢竟觀眾熟悉的內地故事更親切一些。
不過,這幾年港臺都市劇開始以小而精的方式出現,尤其是2018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過後這種現實題材的都市劇。這和《三十而已》等內地現實題材的都市劇正好形成了一個映象,原因是什麼呢?
《三十而已》《小敏家》氾濫?國產都市劇裡為何不再有“窮人”
任何流行文化的表達都是現實裡的人民群眾的意識反映,如果產品沒有受眾?那這些產品生產出來誰來消費?所以,《張大民》《馬大帥》和《三十而已》《小敏家》反映的不是一個時代的故事,電視劇的角色反映的也不是一個階層。
《張大民》90年代末期中國大都市北京土著的普通生活,《馬大帥》是21世紀初期縣城和農村普通人的生活。《三十而已》和《小系列》基本上是電視劇播出時間現實平行的(加上拍攝頂多早一兩年),反正是21世紀後20年大規模城市化後的都市精英,工薪階層,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家庭。
因為時代不同,從核心上講大家面臨的生活困境,家庭問題必然也有所不同。問題是前者卻非常的接地氣的,《張大民》就是現實主義,《馬大帥》甚至可以說是魔幻現實主義文藝作品;《三十而已》《小系列》卻是實打實的打著現實主義旗號的灑狗血,問題在哪裡呢?
我認為主要是2010年後伴隨新資產階級之下的影視圈,與“流量經濟”式的商業操作模式導致的結果。
2010年之前的國產都市劇不提,和古裝劇,諜戰劇,年代劇等劇集一集經典很多。2010年後中國進入了“流量經濟”的消費時代,都市劇除了《回家的誘惑》現在回想起來並沒有多少優秀的爆款作品。
這個新時代國產都市劇的爆發,和古裝劇、諜戰劇等內地老牌劇集一樣。還是脫離“山影”的內地嚴肅劇團隊的正午陽光轉型開始,當時《琅琊榜》改變了古裝劇的生產模式,《偽裝者》改變了諜戰劇的生產模式,2016年的《歡樂頌》也改變了都市劇的生態。
影視劇終究是文化商品,最終的目的都是賺錢,一件商品借鑑市場成功經驗規避市場風險是常規操作。後面的《我的前半生》的婚戀出軌情節,正午陽光的《都挺好》深化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小別離》開啟了中產階級親子教育和婚姻家庭的問題。
最後我們會發現這幾年的都市劇幾乎全面在學習這些成功都市劇的經驗。樊勝美有原生家庭和重男輕女的問題,我們的電視劇也有啊。蘇明玉父母重男輕女還有極品父親蘇大強,我們的劇也有啊。
其它現實問題諸如教育,房價,婚戀問題,家庭困境和職場困境等等。
如果哪部劇成功了大家就跟著在用,打著旗號搞噱頭,很少有幾部劇真正地在討論這些問題,更不用提這些劇所謂的現實困境很多本來是窮人的問題,結果全安在中產階級和新資產階級的頭上了,很多角色人設和劇情結合起來甚至挺搞笑。
這一套本質上和“偶像選秀”火爆時的操作沒區別,如果說唱火搞說唱,國風火搞國風一樣。然後花錢去砸綜藝舞臺和宣傳,熱搜、炒作流量,再用打榜方式割韭菜。選出來的偶像團隊的售後都不管,何況成體系的培養?
這和流量經濟那套很像,只是小鮮肉太過辣眼睛讓觀眾反感。這種現實題材的都市劇更有欺騙性,商業模式也更成熟。雖然每次觀眾都在詬病,但是每一次有陣容不錯的劇播出都很火,所以就在不停地生產。
狗血,原生家庭和散播焦慮?2021年這些都市劇裡有真正的“窮人”
這幾年真正有窮人的國產劇其實大概分成三類,前者就是很多人罵“稽核”的官方站臺的主旋律,《山海情》這些扶貧劇就有窮人,另外《大江大河》這種創業劇也有窮人,這事兒還真挺奇怪的哈,另外就是各種各樣的警匪懸疑劇了。
不過,這三個題材不講了,可能很多人更關心都市劇裡面有沒有窮人呢?答案是都市家庭劇,都市生活劇窮人多了去了。但是那種主流大投資頂級劇集較少,能提的大概就像是張嘉譯,閆妮那部《裝臺》。
至於都市職場劇和現實主義都市劇,這兩個題材在主流國產劇一直拍得很爛。這兩年倒是出了《平凡的榮耀》和《理想之城》兩部還算不錯的,但是懸浮和窮人生活不接地氣上也有展現。真正展現現實主義還不錯的國產都市劇,2021年倒是出了兩部小而精的作品。
一部是《我在他鄉挺好的》,電視劇描述了四個女主角,從遭遇各種生活壓力自殺的好姐妹胡晶晶作為契機,我始終認為這部劇有點高開低走的意思,而且也有很多偶像劇的處理模式,但和其它現實主義題材劇相比有一定的進步。
另外就是2021年年底陳正道導演的《愛很美味》,這部劇三個女主角,現實主義,兩性婚戀和職場問題。感覺這和元素上和市場上其它狗血國產都市劇都撞了,但結果證明不堆砌現實主義元素,把工薪階層的生活,婚戀和職場問題拍得接地氣並不難。
當然,這兩部劇還是有點太小而精,像是甜點而不是主流劇集。而且整部劇的表達做不到《貧嘴大張民的幸福生活》裡面用一個家庭全景式展現90年代末的北京生活,更不用提《馬大帥》20世紀初中國下崗潮東北式的魔幻現實主義。
我認為表現2000年到2010年這個時代脈絡的作品,電影就是賈樟柯,音樂上是萬能青年旅店樂隊的搖滾,這個電視劇的話《馬大帥》必須榜上有名。如果說《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是中國現實主義搖滾史詩,那《馬大帥》就是東北魔幻主義史詩。
這兩部都市劇相比之下都太嫩了,聽說《愛很美味》可能要拍成系列劇。如果能拍成系列劇這個質量不崩還能節節攀升,那它很可能就是反映新時代中國大都市女性婚戀和職場問題的代表劇集,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但當下整個國產文藝產品的問題都是上有稽核限制尺度,深度和題材多樣性。而新資產階級的影視劇的不接地氣和“流量經濟”操作是大趨勢。在生態不能改變就會反覆生產這類產品,如果改變了才有可能誕生新時代的《馬大帥》吧。
但現在明顯不太可能看得到,最後希望國產影視劇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