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塗穎浩 每經編輯:廖丹
原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首席資訊執行官陸敏如今入局保險科技領域,創辦了第三方中立保險資訊平臺“懂保匯”。陸敏歷任汽車之家董事長兼CEO、平安健康險董事長兼CEO、平安集團戰略發展中心主任等,自2021年從平安集團榮譽退休後,市場上就傳來其創業訊息。
近日,陸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創業思路,即透過公域流量幫助代理人提高產能。在其看來,儘管有的公司下設網站、APP,但還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化。大公司甚至可以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網際網路,把網際網路的公域和私域流量結合起來。陸敏也坦言,這對傳統壽險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希望第三方平臺能助推保險網際網路化。
藉助公域流量可提高代理人產能
截至2021年6月末,五大上市壽險公司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繼續下滑,半年內共減少代理人81萬,降幅為19.47%。從以往的代理人經營模式“人海模式”向“產能模式”轉變,是行業轉型中的關鍵。
“我做過測算,如果行業代理人數量下降40%,想維持原來的保費水平,人均產能要提高60%以上。保險公司實現保費正增長的核心就是人均產能,未來只能做‘產能模式’,而非過去的‘人海模式’。但一說產能,也未必就是純精英的模式,因為這個規模體量還是小。”在陸敏看來,提升件均保費是一種提升產能的方法,但要大幅度提升件均保費是不了能的,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另一種方法是提升人均件數。而要實現人均件數的大幅度提升,唯一辦法就是擁抱網際網路,幫助代理人建立線上獲客能力,從而解決代理人主顧開拓難的問題。一旦解決這個問題,代理人收入就會上升,隊伍就會穩定。
談及保險公司的獲客渠道,陸敏認為,傳統保險公司幾乎都沒有線上獲客的體系,還是以線下獲客為主。儘管有的公司下設網站、APP,但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化。他指出,傳統壽險公司的模式是IPACS(I是保險公司,P是產品,A是代理人,C是消費者,S是服務),保險公司把產品研發出來,再把產品給到代理人,代理人找到消費者進行銷售,最後再提供服務。
陸敏表示,保險公司完全可以將模式擴充套件到CPAIS(公域流量獲客)和ACPIS(代理人私域流量獲客)。如果能擴展出這兩個模式,結合傳統的IPACS模式,保險公司就能走出原來的圈子,幫助代理人解決主顧開拓問題。唯有這樣,人均件數才能大幅提高。
保險網際網路化的前景非常光明
“我自己在保險行業做了20多年,又在垂直網際網路平臺做過管理,深知保險網際網路化的有效路徑。但這對傳統壽險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三方平臺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助推作用。”對於創業初衷,陸敏表示,懂保匯的關鍵詞是“連線、賦能、共贏”,創業初心一是幫助中國的老百姓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障;二是幫助行業、幫助保險公司、幫助代理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陸敏認為,保險、房子、汽車存在三個共性:一是金額大,二是產品複雜,三是交易低頻次,這就決定了它們另外一個共同點——決策週期長,消費者習慣在網上研究比較,搞清楚後再到線下完成購買。
但在陸敏看來,保險網際網路化的潛力更大。與汽車行業比,保險的總交易量大大高於汽車銷量。2020年中國大約銷售了2000萬輛私家車。而壽險的長險銷售預計一年超過5000萬件。
陸敏認為,長期壽險產品不是標準化商品,每個人的核保結果不同,產品價格就不同,還有健康限制,銷售過程中還要雙錄,整個流程更復雜。所以,保險也需要有一個平臺來全流程服務消費者,而線上瞭解,線下面對面的銷售形式更符合這類複雜產品的特性。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的保障需求逐漸增長。但在其看來,購買保險的方法論是不變的,首先是做需求分析,明確自身需求;其次是配置方案,根據需求分析細化到某個險種;第三是選擇產品,大範圍地進行同類產品對比;最後是對接優秀代理人,完成購買。
“此外,和汽車業不同,普通使用者中是不可能存在保險‘發燒友’的。這就決定了,儘管保險垂直平臺的日常訪問量不一定高,但使用者的購買比例會高。”他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