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央視軍事頻道的《國防科工》節目播出了一種外貿120毫米制導迫擊炮彈。該彈的精度頗高,節目中現場展示了炮彈命中點與靶心的距離為75釐米。120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一般為6-7公里,不要說這個距離,即便是射擊2公里外的目標,0.75米的誤差都可以算是正中靶心了。
由於迫擊炮一般是滑膛的(節目中展示了加工後的120迫炮管內膛非常光滑),而且彈道特別彎曲,飛行速度又多為亞音速,因此整個飛行時間很長。打最大射程時從出膛到落地耗時可能是分鐘級的。這樣影響命中精度的因素特別多,至少風向造成的偏差就很大。因此,正常情況下的120迫射擊圓公算偏差(CEP)可以有70-80米。而節目中的迫擊炮彈誤差居然只有尋常條件下的百分之一,顯然是採取了某種精度較高的制導手段。不過節目中並沒有談具體的制導方式,只是說“以微電子、電子計算機和光電轉換技術為核心,與自動化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彈藥”。
涉及光電轉換的制導技術要麼是電視制導,要麼是紅外製導,最後就是鐳射制導。電視制導技術比較成熟,而且精度高,與0.75米的實驗結果比較匹配。但電視制導用於炮彈的非常少見,紅外製導一般是熱成像,也殊少用於炮彈,而且紅外波段的波長較長,解析度不如可見光,對命中精度有一定影響。此外無論電視制導還是紅外製導,對簡單背景目標的識別也許能自動完成,但對稍微複雜點的背景,就需要人工干預,用起來其實很麻煩。而迫擊炮打擊的地面目標很少是簡單背景,因此上述兩方式的可能性都不高。最後就剩下鐳射半主動制導了。鐳射半主動制導的精度也足夠高,國內也早就掌握了152毫米鐳射制導炮彈的生產技術。迫擊炮出膛速度低過載小,對半主動導引頭的要求相較152毫米炮彈也可以相應放寬。使用的時候除了需要派人用鐳射指示器照射目標之外也比較簡單。所以,這種炮彈是鐳射半主動制導的可能性比較大。
該炮彈的彈道修正方式不是靠常見的舵機+尾翼的方式,而是靠在彈身中部呈環狀均勻分佈的多個小火箭以脈衝噴氣的方式調整。影片顯示在90度範圍內可以看到6個火箭噴口,全彈至少應該有24枚火箭。採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據說是成本較低,舵機方式需要在整個制導過程中連續修正,而脈衝噴氣方式則是斷續進行修正。一般而言,用於修正的火箭數量越多命中精度越高,相當於斷續的間隔減小更接近於連續修正,但對成本有不利影響。一些模擬結果顯示當修正火箭的數量達到10個以上時,配合適當的彈道修正演算法,理論計算出的CEP就不大於6米。現在炮彈上的噴口達到24個,精度進一步提高是符合預期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2007年《兵器知識》就介紹了一種外貿120毫米脈衝末修迫彈,也是鐳射制導的,射程未知,CEP為3米。2017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馬來西亞蘭卡威防務展上推出了兩款120毫米鐳射半主動制導迫擊炮彈GP120與GP120A,也採用脈衝末修,但這兩種炮彈的尾翼與節目中的迫彈尾翼差異很大,據說是用於國產120毫米迫榴炮的。不知道節目裡這種迫擊炮彈與上述三種炮彈有何異同?
去年北方工業公司展出了CS/BME1型脈衝火箭修正衛星制導迫擊炮彈。外觀與這種迫彈非常相似。所以該彈有可能是以CS/BME1為基礎研製的,目前衛星+鐳射制導是制導迫彈的新發展潮流,衛星制導負責彈道的中段,彈道的末段由鐳射半主動來承擔。這樣可以優勢互補:衛星制導利於遠端飛行但末端精度較差,鐳射半主動精度高但只有距離夠近才行,兩者結合保證了遠射程下的高精度。
據說CS/BME1出口給了阿聯酋,看來這玩意大概不久之後也會出現在中東某些大戶的彈藥庫裡,希望這些人屆時能好好使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