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汴鄉是豫西黃土高原上的一道塬,這裡地勢平坦,當地的黃土土層深厚粘度適中,十分適合開挖建造地坑院,在以前材料匱乏、生產力落後的時候,地坑院也是當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場所,由於深居地下數米,這些地坑院有著它獨特的優點,冬暖夏涼四季恆溫,村子裡的地坑院很多,而且大都是連片而建,有兩個村子甚至已經依靠這些地坑院資源,開發成了民俗旅遊景區,隨著社會的發展,沒有開發的村子裡大多地坑院已經無人居住,村民們基本上都在地坑院上面修建了平房,只是天氣熱了在下面避暑納涼。
我們在村子裡拍攝的時候,發現一座地坑院裡有人正在準備晚飯,站在上面和院子裡的人打過招呼後下到院子裡,當地的村民們都十分的淳樸好客,等我們下到院子裡的時候,面色紅潤的大叔已經站在院子裡等著我們,侷促不安地扎著兩隻溼漉漉的手給我們比劃著說,自己正在和麵準備做晚飯,家裡也沒有收拾看起來比較亂,希望我們不要笑話。
看著臉上還沾著麵粉的大叔,為了緩和大叔的緊張和不安,我們給大叔解釋道我們就是隨便看看,不耽誤您做晚飯,大叔笑著說晚上準備擀麵條吃,剛把手放進面盆裡開始和麵就聽見院子上有人打招呼,和你們說話時候雙手還沾著面,你們下來的時候我才急忙洗了手。
大叔帶我們來到他居住的窯洞,臨近傍晚,窯洞裡打開了電燈才看清楚裡面的情況,窯洞裡靠牆兩邊滿滿當當地塞滿了東西,買回來的蔬菜和西瓜菜隨意堆放在地上,土炕上一個唱戲機還播放著河南的豫劇。大叔說這只是自己睡覺的地方,燒火做飯還在別的窯洞裡。
從大叔的窯洞裡出來,讓我們意外的是從另一個窯洞裡出來一位大嬸在地上撿柴火,看樣子是準備生火,原以為是大叔和麵,大嬸生火燒水,大叔看著大嬸給她說自己準備擀麵條,一會一起吃,不曾想大嬸並未和他交流,只顧著在地上撿柴火,這也讓我們感覺很奇怪,問起大叔的這是自己的鄰居還是老伴?大叔也是閃爍其詞沒有回答我們的問題,轉身去和麵了。我們雖是一頭霧水卻也不便再問起此事。
大叔站在門口在椅子上開始和麵,我們也打量了一下這個大叔平時做飯的窯洞,由於長年累月的燒柴火,窯洞裡面早已被煙燻的黑漆漆的,也許是平時很少打理,加之燒火的時煙塵比較大,就連案板上也是一層灰,若不是看見灶臺上擦得油亮的鐵鍋,真的看不出這是做飯的地方。
等我們再次來到院子裡的時候,黑衣服的大嬸重新換了件格子襯衫出來,也開始在門口的柴火爐子上生火燒水,當我們問起她做的什麼飯的時候,才知道這位大神是個半啞,咿咿呀呀連說帶比劃,我們也沒有聽明白到到底說的啥,著急的她看我們幾個人一臉茫然,掀開竹簾比劃著讓我們進去自己看。
大嬸居住的窯洞和大叔居住的窯洞相比之下就太乾淨了,床單枕巾也是乾乾淨淨,只是除了生活必需品也再沒了其他的物件,就連案板也是一塊工地上的模板,走近一看原來她是要給我們說她包的餃子,只是這些餃子被她包得樣子有點不好看,從她咿咿呀呀的話語裡,我們也聽出了她說自己不會包,只是今天想吃餃子了,所以才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包了這些餃子。
很快水燒開了,她要煮餃子的時候還一直努力地給我們說著全部煮了,自己吃不了多少,讓我們也吃點。這也讓我們明白大嬸心裡明白,只是嘴上說不出來。她也知道家裡來人了換件體面的衣服,雖然餃子包得慘不忍睹,但是還是熱情地想讓我們吃一口她包的餃子。她在煮餃子時候,還滿臉自豪地給我們指著窯洞頂的彩鋼房,連續說了好幾遍是女兒給蓋的,再問起女兒的事情她就只管看著鍋裡的餃子不在說話了。
趁大嬸煮餃子的功夫,我們又來到大叔那邊,他已經在窯後面的案板上揉開面了,揉麵時候大叔說自己家裡條件不好,娶這個老伴腦子不清楚,還是個半啞,結婚後生了2個女兒,小女兒聰明伶俐,大女兒也有點智力缺陷,幾年前都出嫁了,以前兩個人都在一起生活,誰知老伴在孩子出嫁後,堅持要一個人一起生活,分開住在這邊的窯洞裡,平時各住各的,各吃各的。雖然是夫妻,卻過著鄰居一樣的生活。
大叔無奈地說,她雖然智障,嫁過來卻為自己生育了2個孩子,這幾十年跟著自己養大2個孩子也是吃了不少苦頭,如今孩子們大了該享福了,她卻非要分開生活,孩子們回來也勸說無果,她這人就是一根筋,只能由著她,生活用品他買回來都會給她送過去一份,只是她這輩子不咋會做飯,吃飯有點麻煩。
再次看到大嬸,她已經把煮好的餃子撈出來開始吃了,還問我們吃不吃。按說如今孩子都出嫁了,兩個人也到了相互扶持相互照顧的年紀,是什麼原因讓她在晚年的時候,堅持自己一個人生活。大叔沒有再做過多解釋,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在這裡只能祝福這對老夫妻早日和好,在以後的生活裡互相照顧,健康生活!【喜歡看更多百姓鄉土故事請點選右上角新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