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高收益。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網際網路和實體是矛盾的,或者說二者是“排斥”的。
前兩年我們跑智慧製造的融資時已經反應過來了。
我們有請網際網路投資人老王和智慧製造企業負責人小王聊一下。
老王:你們這套東西能幹什麼?
小王:我們能降低產線上巴拉巴拉的成本,加快巴拉巴拉的生產速度,減少巴拉巴拉的切換響應代價。
老王:那你為什麼要錢?
小王:因為我們要生產這些感測器,寫這些軟體程式碼,需要啟動資金。
老王:你們幫別人省錢,你們又能賺多少?
小王:省別人10塊,我們再收個2塊吧。
老王:那你們能一年鋪多少家工廠?
小王:幾十家吧,肯定不到100家。
老王開始禮貌地要PPT,然後聊天氣,然後下午還有個會,告辭。
智慧製造有幾個先天特質,是資本厭惡的:
一,產能過剩為什麼要去做產能升級,做好篩選工作,自然淘汰就好了嘛。
這是中國智慧製造的永恆困境。市場上有100家工廠,但市場只需要80家工廠,那你讓那20家自然死亡就是了。
這20家工廠倒閉是廠佬和工人自己的事,是外部性成本,干卿底事。
你說一百句“我們改造產能就能接更快更定製化的訂單,做增量”,人家不聽也不信,信的就是眼下的現實。
無可指摘。
至於“加快中國產能智慧化有助於形成中國製造的國際壁壘”,那是屁話,不屬於投資人的工作範圍。
二,普及速度相對太慢。
智慧製造的升級改造不是裝個App,你得去根據人家的工藝工序資料進行一個適配,這裡面有蹲產線做觀察做除錯的階段。
所以一個App一年內可以有一個億的裝機量,智慧製造絕無可能。現在那幫賣產線資料化的,一年能賣出一萬個工位就是神。
資本不是不認可省錢高效的業務方向,但這類業務方向必須要能快速普及。否則你晃晃悠悠地幫人省錢再賺小錢,我投你幹嘛。
我存銀行不開心?
你說“每個接受了智慧製造改造的工廠都會有更好的資料化習慣”,這也是屁話。大家是出來賺錢的,不是來教化眾生的。
中國產能資料化的成果能在三年內落在我投資人身上麼?
三,金融價值太低。
短期虧本的買賣投資人也經常幹,只要有退出機制,也就是股份值錢能套現,也可以。
但智慧製造真沒啥金融價值。
你別看A股那票上市公司啊,不是做光伏的就是賣企業軟體的。你把建築bim、嵌入式、工業整合、自動化控制都算上,能涉及到“生產程序裡的軟硬體最佳化”的,沒幾家。
而且有也就兩三百億市值,還是做了十幾二十年的那種。
我投你就是為了三五年後分錢,我不是你爹你不是我兒,五年以上的長線麻煩你自力更生。
bat不下場真的無可指摘,人家也得對自己的錢負責。
所以眼下智慧製造是個偽熱點。
一方面都知道利國利民,另一方面資本參與的動力極低。我們能在新聞上看到的那種投幾十個億的,實際上都是巨型工業集團內部孵化,順手找個外部的合作方。
投資只是一種合作形式。
這導致智慧製造的發展顯得極為“內生”:
各地產業集群裡不是沒有低廉的改造方案,面板感測器才幾個錢。但他們走不出一個市,甚至走不出一個產業園區。
一些巨頭有服務於自身供應鏈的智慧製造部門,但高度分化,幾乎不存在對外推廣適用的可能。
中國是世界工廠,有近乎全門類的產能,但絕大多數門類的資料化改造都沒有外部投資。
這等於基本靠自己的積累進行自身改造。製造業的積累能有幾個錢,賺大錢的也是把錢迴圈進金融板塊,產線上幾個點的增損完全沒法和股價地價波動相提並論。
所以媒體上熱得一塌糊塗,實際裡還是小眾。
我司搞產業資料化的胖友,兼職是做vtuber虛擬偶像的動捕演算法,每次想到我都覺得大為震撼。中國的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還是在做的,但2025的目標現在看來很吃力。
很多地方數字上達標,但那實際是把買裝置的錢折成“智慧製造投資”,不能輕信。
眼下又開始提2035的目標,新智慧製造,不僅僅強調資料化,還得重視人工智慧。
我雖然還沒瘦成梁朝偉,但已經在考慮長澤雅美了。
我這兩年跑產線的感覺是:與其強調智慧製造的彎道超車,不如強調補課。
智慧製造的原材料是什麼?資料;資料的來源是什麼?標準。無標準則資料缺失、不可信,智慧製造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