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第三空間?
第一空間即是居住場所,第二空間是工作場所,而第三空間被官方定義為購物休閒場所。要想提高生活質量,第三空間的存在與發展尤為重要。
文藝青年和偽文藝青年是同一屬性的人群,“很久”以前很多青年是願意把文青這個標籤打在自己的身上的。文青無非是一群喜愛文學和藝術的類群,小說、美術、音樂算是能跟文青站隊的最好行當,“口條”特棒也能將就和文青玩在一塊,憤青就不一定能融入這個有些文人騷客棲息的圈子。沒有網際網路社交方式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最直接互動方式就是面對面的嘮嗑,物以類聚的形成了很多很難用外力打散的小圈子,類似現在的朋友圈,只不過現在的圈子堪比零下30攝氏度的雞蛋殼,弱不禁風。
文藝青年的由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生活狀況的特殊性,一部分群體需要上山下鄉去體驗勞動生活精髓,從城市到田野間,很多識文斷字並有一定藝術天分的人,就和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時候,生活條件相當的艱苦,讀書、寫作、繪畫、演奏樂器這些有些藝術邊緣的事情那是想都不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至多是三三兩兩的拉家常,或者在山頭間唱山歌。這裡就可以腦補一下當年的黃土高原唱山歌的場景。
三人為虎,兩個相識的人在一起交流,或因為文學修養的不同,自然會定位劃分出其中一人為文藝青年,更何況三個人。喜愛閱讀,對文字情有獨鍾;愛看藝術類電影,浮想聯翩的擬定自己的角色;喜歡聽古典音樂,可以無意識遮蔽篩選歌詞,只對其中一項樂器敏感,這些都可以被定義為廣義的文藝青年群體。之前總聽人們說反感文青,其實大多數人反感的是那些偽文青們。
何為偽文青?
聽了幾首爛大街的音樂,就見人去分享自我見解,有什麼宏圖大志,只存在上嘴唇與上嘴唇碰撞的那幾秒鐘,而後就沒有然後的那些自稱是“文青”的偽文青們。早些年,文青還算是個褒義詞,青年們很樂意給自己填上這個標籤,而今似乎遭到了很多人的鄙夷,文青不再是標籤而是炫耀的資本,從生活態度轉變成虛榮心的滿足形式,還有多少人願意表露自己對藝術是嚮往的生活生活態度。有些人認為時間久了,偽文青就變成真的了,這裡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偽文青”李誕的蛻變史。
第三空間這個詞是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生活中流出併成為話題的,這個詞很容易理解,家與工作兩點一線之外的可娛樂放鬆自我的場所都可以被成為第三空間。最為人熟知的第三空間就是一些咖啡屋和茶社,很多人會在閒暇時間去一個較為舒適的場所,放空一段時間自我,舔一舔自己被生活摧殘過的傷口。
酒吧、咖啡社算第三空間嗎?
對於當代文藝青年最佳的“棲息”聖地,應該算是咖啡屋和酒吧了,這兩個空間對比性很大,一個是動態一個是靜態的形式。對於內心傾向於文學上的青年,更偏愛較為安靜的第三空間。而在近兩年,突然流行開來一種場所,叫做“沉浸式劇本殺”的場所,很是受年輕人們喜愛。六七個人圍坐在一張長條桌前,面前放著各自選定的角色劇本,由所謂的“主持人”開始引導大家進入角色,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面。過程有激烈爭吵,有痛哭流涕,也有短暫進入角色,無法回到現實生活中的人群。這樣的空間也可以別稱做第三空間。我認真的分析了一下這種新模式的興起,可以簡單的總結一下這屬於“新型社交”的第三空間。
對於第三空間,文藝青年們的棲息聖地,除了像咖啡屋和茶社這些場所,還有什麼空間是屬於文藝青年的?哪些當代的第三空間是你最喜歡去的,感覺最舒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