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損失最大的一次就是180師的慘劇,一萬多人的部隊,被敵軍重重包圍,孤立無援,分散突圍,最後被成建制打散,所部被俘5000多人(一說近7000人),佔據了整個抗美援朝期間我方戰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師政治部主任被迫上山打游擊一年多,最後也被美軍所俘,師長、副師長率領為數不多的戰士,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突圍成功,見到軍長韋傑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哭著請求處分。
這位師長就是鄭其貴,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師司令部參謀、129師的團長、太嶽軍區23旅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23旅政治部主任、179師副政委等職,政治工作經驗十分豐富,在執行命令這一塊,絕對是絲毫不打折扣的,也恰恰是在這一塊,導致了180師的悲劇。
在後人看來,180師的悲劇確實非戰之罪,是很多原因所導致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執行命令和分析命令這一點,在美軍發動全線反擊的第二天,180師的兩個團正在與向北攻擊的美第7師反覆爭奪陣地,繼續向南進攻。
60軍軍長韋傑(開國中將)於180師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下達了一個命令:180師將主力置於被漢江以南,以掩護第三兵團主力向鐵原方向轉移。
這道命令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當時志願軍其他部隊已經全線撤退,原本負責共同阻擊美軍的第63軍,軍長傅崇碧根據全線戰局考慮,及時下了命令:63軍全線撤退。傅崇碧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這個時候只有撤退才能保證63軍的安全,只是,疏忽了一點,撤退的時候沒有與180師協同;與180師同屬第60軍的179師,在右翼撤退時由於情況緊急,也沒有同180師聯絡。
就這樣,180師成了孤軍,處境已經很危險,180師師長鄭其貴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向軍長韋傑報告,韋傑隨即命令180師晚上撤出陣地,向北轉移。
如果這一命令得到執行,180師還有機會可以轉移出來,接下來的一份電報,將導致180師徹底失去生還的機會。
正當180師撤退之際,軍長韋傑發來一份電報,將上一份晚上撤退、向北轉移的命令改為:繼續位於春川、加平、北漢江以南地區防禦。之所以改了命令,是因為兵團司令部給韋傑發來一份電報,不要扔下傷員撤退,在自己的傷員轉移下來的情況下,可以撤退。
兵團的電報很明確,就是不要丟下傷員,第60軍軍部卻誤解為:第60軍必須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運!所以,更改了之前撤退的電報。
前文說了,鄭其貴執行命令不打折扣,雖然明知處境已極為不利,但還是堅決執行,所以,180師不但沒有撤退,還命令已經向江北轉移的部隊掉頭往回走。
”不進反退“,180師漸漸與所有的撤退部隊脫節,完全成了孤軍,也給了美軍足夠的時間準備,180師的厄運就此開始。
很快,180師就被美軍全部包圍,雖然組織過幾次阻擊,但實力懸殊太大,重要陣地失守的情況下,鄭其貴還在堅決執行著原地阻擊的命令,結果,180師深陷重圍,被數倍美軍鐵桶般圍住,退路被封死,彈藥越來越少,最後的武器只剩下了石頭和牙齒……
或死於江水、或死於飢餓、或死於中毒,180師面臨著滅頂之災,在這種情況下,師黨委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分散突圍。標誌著有組織的戰鬥就此結束……
歷經千辛萬苦,鄭其貴率領極少數的人突圍成功,見到軍長韋傑,哭著請求處分,180師成建制地被打散,事後在報告中,總計欄顯示因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減員人數7644人。
鄭其貴後來被授予上校軍銜,可能與這一次的重大失利有關,如果不是這次的失利,鄭其貴將繼續在朝鮮戰場上率部奮勇殺敵,1955年授銜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