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春季開始,電影《浴血關外》籌備組一直在蒐集蘇然同志的革命事蹟。但關於他的具體出生地,至今卻一直不詳。目前,籌備組只知道他是黑龍江省密山人。發表這篇文章,期望獲得更多的關注。
蘇然,原名高明海,1916年生人,生於密山縣,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流亡關內。隨後,報考黃埔軍校第四期(洛陽校區)。畢業後,拒絕參加國民黨,成為冀東軍分割槽我黨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1943年春天,蘇然率領主力冀東軍分割槽第三地區隊出關,為了迷惑敵人,他化名高橋。因此,塞北百姓都把這支部隊的領導人稱高橋。而在關內,更多人知道的是,在京東大地,有一位最能打仗的優秀指揮員叫蘇然,他先後擔任主力13團1營長,主力11團參謀長。說起蘇然這個名字,還有它自身的來歷。蘇,象徵著共產黨,然,取自自然之意,代表高明海深愛的祖國大地。他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華夏兒女,為民族解放而奉獻一生。他做到了!
1944年3月29日,蘇然同志帶領22名戰士與劉淇昌所率領的500多名偽滿討伐隊在寧城縣老崴溝遭遇,經過激烈戰鬥,他壯烈犧牲。當戰士們得知此訊息,隊伍上下哭聲一片,其情其景,令天地動容。
1944年4月上旬,按照上級要求,周治國同志(承平寧聯合縣長)帶領一支小分隊部隊正深入到東北三省尋找東北抗日聯軍。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一日,一個戰士拿著一張偽滿洲國出版的報紙突然跑回來,含淚把報紙交給了我。我開啟一看,高橋同志被殺的訊息以巨大的字元登載在報紙顯要位置,在報紙中間,還附著高橋的頭像。得知這個訊息,身邊的幾個同志都哭了。我說,不可能,區隊長那麼能打仗,怎麼能犧牲,這一定是敵人使用的迷惑之計。當戰友們半信半疑地從我身邊離開時,我趴在炕沿邊頃刻間泣不成聲。因在報紙畫面上,高橋同志有一個齙牙,清晰可見,這根本做不了假。自己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安慰大家減輕一份傷心。
寧城老崴溝一戰,在參加戰鬥的22名戰士中,倖存者僅有偵查班長張廣順一人。他拖著渾身是血的傷體,一路爬行,經歷了7天7夜,終於在凌源縣附近找到了副政委鄭紫明所率領的主力部隊。據張廣順回憶,當戰友們獲知區隊長犧牲的訊息,每一個戰士都哭了。
李珍是1944年參加隊伍的一名承德縣籍新戰士。據李珍回憶,一日,他和戰友在寧城縣西北部與三區隊政委黃雲匯合,當黃雲向大家通報三區隊長高橋犧牲時,所有戰士都落了淚。
我們看過很多歷史回憶錄,當部隊領導人犧牲時,大家內心悲痛,有些戰士甚至落下眼淚,這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我們卻很少見到,戰士們對待自己的首長能夠像對待蘇然這樣,用情到如此之深。蘇然到底有何高貴之處,我們將以五期內容,逐步為大家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