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興建祠堂?
為祖先立安身之所!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孝道文明貫穿始終,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基石,百善孝為先,聯宗立廟是孝的開始,是為敬祖睦族提供活動場所。
過去,帝王祭天有天壇,拜地有地宮,祭祖有祖廟。王侯卿士則上宗祠,庶民無地位只能搞“路祭”。
宗祠文化始於東漢,盛於嘉靖(明),衰於民國,敗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原因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力貧弱,思想僵化,舊中國帶過來的精神糟粕嚴重奴役和禁錮了人的思想,導致人心渙散,精神頹廢,不利於凝聚人心,煥發鬥志。
尤其是宗法觀念的根深蒂固和宗族隔閡的不斷擴大,使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還有女人裹足,過時而僵化地“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精神桎梏,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時至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口號是“砸碎舊世界,建設新中國”、“破四舊,立四新,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就這樣祠廟建築和祭祀神壇,包括以之為象徵的優秀傳統文化,被洶湧的運動洪流滌盪得殘缺不堪,精華被糟粕裹挾著泥沙俱下,隨著祠堂的衰敗,致使孝道文化苟延殘喘。
時代的步伐走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祖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富民強,人心思進,高度的物質文明喚醒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全民盼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迴歸,以重拾國民的文化自信。
就是在這樣的全民共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背景下,各姓氏才順應時代潮流,規劃擬建宗祠這一宏偉藍圖。
提振士氣,凝結族心!
自從老祠堂坍塌、被拆之後,人心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附和寄託,心中對先祖神靈的敬畏也日漸弱化,從此優秀的孝道文化在人們的言行中也越來越被淡化,使族人缺少正統濡養和言行規範。
幾十年來,不少年輕人數典忘祖,離經叛道,也不乏其事,在冥冥中,先祖流離失所,風雨飄搖,寄人籬下,苦不堪言,人神共怨。
心存孝道的族胞,每逢看到他姓祠堂修繕一新,敬祀如常,頓感顏面無光,自慚形穢,甚至自信盡失,鬥志萎靡。因此,為了提振士氣,凝結族心,建祠勢在必行。
為後世垂範,為子孫造福!
有道是,大人不敬祖,細人會失譜。儒家的孝道文化,是透過一代又一代接力傳承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
祠堂的作用在於規範傳承的儀式感,讓好的家教與族規變成滋養後繼人才的底蘊,透過長輩的言傳身教,逐步成就晚輩人生的格局和氣場。再說,前人積善厚德,就是為後人夯基祈福。
當然,興建宗祠是為了將族眾聚集到一起,繼承和發揚中國正統的儒學精髓,對優秀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遺產採取選擇性地吸收,揚長避短,不能兼收幷蓄,全盤照抄,而要批判的繼承,創造性的發展,與時代合拍,以《憲法》為範。
弘揚家風族史文化,傳承先祖精神,四海一家,天地一梅。
整理分享:梅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