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又稱國都、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並將該詞沿用至今。
政治、經濟、文化的匯聚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舊的首都可能由於某些原因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也可能代表首都的遷移。也有按照領土變更或擴大而遷移首都的例子,更有一些國家是重新建造了新的城市轉移首都。
所以,確定首都並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一句話的事,而是要經過多方討論,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終才能確定的。新中國成立時選擇首都,同樣面臨著諸多難題,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適合首都的城市很多,當時就曾有11個城市候選。
讓我們看下這11個城市都有哪些?為何最終選擇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呢?
1949年,新中國選擇首都,共有11個城市入圍,包括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和北平(北京)。
新中國成立前,哈爾濱所處的東北地區交通、經濟發達,人口素質高,城市化率高。當時,全國幾乎所有的重工業都位於東北,東北也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
東北毗鄰蘇聯,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夠最先得到蘇聯的支援,有利於後期的經濟發展。地理位置也是哈爾濱的劣勢,因為偏離北方,對於一個統一的國家來說,這顯然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總體規劃。
西安和延安同處於陝西省,西安的優勢就是它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悠久。漢唐盛世都發生在這裡,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延安是抗日戰爭的中心,也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當漢唐以後的中國,經濟中心已經不再是西北部了,這成為西安和延安明顯的缺點。
洛陽和開封都位於河南,和西安一樣的處境,洛陽和開封都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都。中原人口眾多,平原廣闊,物產豐富。
但當時的河南經濟比較脆弱,無法形成輻射效應。雖然中原是一個廣闊的平原和一個大糧倉,但也意味著無險可守。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民國時期的花園口決堤,才暫時阻擋了日寇的步伐,但最終還是讓日軍佔據了河南。
成都和重慶位於四川盆地,它們佔據著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四川盆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但這兩座城市只適合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而不適合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首都。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中華民國的首都,位於長江流域,河流入海,老虎蹲伏在龍盤上。但歷史上南京作為首都的朝代壽命都很短,所以只有有更好的地方,南京都不是當時的最佳之選。明朝就是最好的例子,朱棣登基後還是從南京遷都到了北京。
上海和廣州頗為類似,當時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都出於中國前列,但兩座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最容易遭受外敵的入侵,作為首都還是不夠安全的。
反觀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好,並且北京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再加上和平解放北平使得古建築沒有遭到太多破壞,所以綜合來看北京最終成為了中國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