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2日,大日本帝國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該條約規定韓國皇帝(甲午戰爭後韓國脫離清朝獨立,朝鮮王改稱大韓皇帝)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史稱日韓合併,至此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吞併朝鮮半島初期時,日本對半島居民倍加歧視。後來日本政府挑戰策略,轉而對半島居民採取同化政策,強調內鮮一體,日鮮同祖,要求朝鮮族說日語,鼓勵朝鮮族穿和服以及改用日本姓氏和名字。
日本的同化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朝鮮族的民族獨立性,有不少朝鮮人開始接受臣服於日本的事實。
由於當時半島的經濟非常落後,於是就有不少朝鮮族人前往內地(日本本土)求學和生活,在日本本土形成了一批朝鮮族群體。
到1925年時,日本政府給予日本內地的朝鮮族人地方級選舉權及被選舉權,此舉一進步吸引半島居民移居日本本土。
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父親早年移居日本大阪,李明博就是在大阪出生的,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叫月山明博
至1945年,在日本的朝鮮族人已多達200萬,成為僅次於和族的日本第二大民族。
但是隨著日本的戰敗,日本政府放棄了對朝鮮半島的主權,而與此同時,在日朝鮮族的日本國籍也被取消。
隨後大約有140萬朝鮮族人從日本返回半島,剩下的60萬人則繼續留在了日本。
由於此時韓國和朝鮮還都沒有建國,留在日本的這60萬朝鮮族便成了無國籍人士,處境比較尷尬。
雖然在此期間,日本政府曾給予在日朝鮮族入籍日本的機會。但由於種種原因,能拿到日本國籍的朝鮮族人很少很少。
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分別建立,在日朝鮮族可以自願選擇加入任何一方國籍,終於結束了無國籍的局面。
其中絕大部分朝鮮族選擇加入韓國國籍,少部分人選擇了朝鮮國籍。
但無論是入籍韓國還是朝鮮,這些朝鮮族人仍舊是留在日本生活,最終形成了在日朝鮮人和在日韓國人兩大群體。
關於在日韓國人的居留問題,日韓進行了多輪協商,最後決定給予在日韓國人(二戰前移民日本的韓國籍朝鮮族)特別永久居留權。
獲得特別永久居留權的在日韓國人和他們的後代可以享有永居日本的權力,除了不能報考公務員和無參政權以外,他們的待遇與日本人幾乎無異,也不會因為犯罪問題被驅逐(除非重罪)。
至於在日朝鮮人的居留問題(二戰前移民日本的朝鮮籍朝鮮族),由於日本至今未和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建交,因此兩國沒有針對二戰遺民的條約,故而日本政府只給予這些朝鮮國籍人士普通居留權。
時至今日,在日本的朝鮮人和韓國人(二戰前移民日本的朝鮮族及後裔)總共只有45萬人。
其中擁有韓國國籍的人士有42.5萬,擁有朝鮮國籍的人士為2.5萬,雙方都有自己的官方團體。
前者於1946年成立了“在日本朝鮮居民民團”,後更名為“在日本大韓民國民團”,簡稱“民團”。
後者於1955年成立了“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簡稱“總聯”。
由於各為其主,支援韓國的民團和支援朝鮮的總聯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互相看不順眼。
雙方不僅相互排擠,還經常樂此不疲地挖對方牆角。即便朝韓兩國如今都承認可對方政權,但民團和總聯皆宣傳自己才是半島正統,不斷鼓動對方成員改投自己門下。
例如曾為朝鮮國足出戰世界盃的鄭大世,他父母都是民團成員,然而他卻受總聯的宣傳而效忠於朝鮮。
目前民團的工作重心在於幫助在日韓國人積極融入日本社會,努力提高在日韓國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
而總聯的工作重心則是守住僅有的幾萬人成員,防止民團滲透。
此外,鑑於日本和朝鮮還沒有外交關係,總聯在某些情況下還充當日朝兩國的聯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