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鈞正平工作室
黃洋界,地勢險峻,加之氣象變化無常,常有云霧繚繞,好似一片汪洋大海,所以當地人又稱“汪洋界”。從這裡極力遠眺,人們很難看清遠處的溝溝壑壑。但90多年前,同樣在黃洋界,一段對白卻引人深思。
有一天,毛澤東同志勞動過後,在黃洋界的荷樹下休息。他問身邊的戰士:“站在荷樹下能看到多遠?”戰士們對這個問題饒有興趣,競相回答:“站在這裡可以看到江西”、“還可以看到湖南”。
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對,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寥寥數語,把毛澤東的全域性視角、戰略思維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得益於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中國革命的程序也按下了“快進鍵”。彼時,經歷數次失敗之後,毛澤東深入分析國內形勢,充分考慮中國國情,認為依靠農民進行武裝鬥爭是最好不過的革命方式。因此,他作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論斷,從而使得中國革命事業一路高歌。
對於一個生於憂患的政黨來說,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前方道路會坎坷不平。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從最初的幾十人壯大成如今9000多萬人的世界大黨?為什麼中國能從一個任人宰割的弱國發展成如今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正如習主席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戰略問題,在很多生死存亡、躊躇不前的關鍵時刻,總能審時度勢、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以戰略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什麼叫戰略?戰略是一種長遠的、宏觀的規劃。什麼叫戰略眼光、戰略思維?就是善於從宏觀上、長遠上、根本上、發展上來看問題,高瞻遠矚、統攬全域性。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擁有走一步能想到後面九步的本事。就像下象棋,初學者逢馬吃馬、遇炮吃炮。但有一定底蘊的棋手,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殺將奪帥!有了這樣一個大的戰略,他所有的佈局都是圍繞“殺將奪帥”而展開,絕不會僅限於幹掉一匹馬、一門炮。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可以說,凡事以戰略思維考量是黨和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照搬外國經驗但屢屢碰壁,只有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的革命道路;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了《論持久戰》,有力駁斥了消極悲觀的“亡國論”和盲目樂觀的“速勝論”,令人信服地闡明瞭中國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和怎樣打贏持久戰的問題,為抗日戰爭進行到底指明瞭正確方向;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多年前,作為一首戰歌,它唱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精氣神,同時也唱響了黨中央“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當各項技術受制於人時,中國共產黨人目光如炬,下定決心一定要造出“兩彈一星”,確保手中始終握有“殺手鐧”;
為了讓人們富起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域性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敏銳的嗅覺洞察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一系列功在千秋、利於人民的戰略論斷。
看不到前方的暗礁,體量再大的巨輪也會沉沒。曾經,沉醉於“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清朝統治者們,自我灌輸“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的甜蜜謊言,全然不顧世界潮流的發展變化,看不到西方國家如火如荼開展的工業革命和“殖民貿易”,在戰略上作出了閉關鎖國的錯誤論斷,最終落了個喪權辱國的下場。歷史反覆證明,只有具備戰略思維和戰略眼光,才能站立大局謀劃長遠,才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這對於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而言十分重要。
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利益多元思想多樣,新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世界上總有一部分不懷好意的人企圖抹黑打壓遏制中國。這就需要我們有戰略思維,時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對於外界各種不同“聲音”要善於分辨,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時代發展的脈搏。
習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說,“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這是勉勵,也是對未來的承諾。在下一個百年到來之際,相信只要我們登高望遠、廓清迷霧、謀劃科學,始終保持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砥礪奮進、御風前行,堅持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就能不斷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勇毅前行,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斷前進。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鈞正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