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曾幾何時,“劇本殺”變成了一個時髦的產業。據《2021年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預計,這一年,“劇本殺”消費人群或達941萬人。“劇本殺”表面看不過是一種遊戲而已,但深入瞭解,應當歸屬文化產業。據報道,2021年,“劇本殺”線下門店數量已超4.5萬,2020年底時的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00億元,參與者主要是26-40歲的青年群體,而大學生更是其中的主力。
所謂“劇本殺”,簡單說就是一群人根據劇本設定,每人扮演一個角色,然後按劇本安排進行遊戲。近年來,有些“劇本殺”門店為營造遊戲氛圍,特意把房子裝修成劇本所寫的樣子,玩家遊戲也要身穿角色設定的衣服,圍坐在一起看劇本玩遊戲。
在中國,電影電視劇從劇本到播出,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機制,但“劇本殺”這種對年輕人具有較強誘惑力的“文化生意”,為什麼沒有受到監管?據瞭解,一場“劇本殺”遊戲下來就需要4-5小時、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且一次消費就要上千元、甚至幾千元,分攤到每位參與者身上也要大幾百元。
最近有報道稱,一些“劇本殺”遊戲門店,要求劇本的編劇們把一些“擦邊球元素”編入劇本。因為按照遊戲規則,參與者必須按照劇本情節“表演”,而這些“擦邊球元素”會強化“遊戲”對玩家誘惑力,從而加大門店對客戶的黏性。
還有報道說,一些門店會在大學校園裡物色一些美女大學生,並以高額提成為誘惑,吸引她們當“劇托兒”。然後,他們會讓美女大學生去邀請男同學來店玩“劇本殺”。如果男同學接受邀請,到店後還在美女面前“擺闊”,那就算中了圈套。有的男生甚至一晚消費9000元之多。更有甚者,如果這位美女大學生也參與遊戲,那男同學的感覺會更好,因為可以按照劇本情節與美女同學“親密接觸”。
這種可能不違法,但卻利用了人性弱點誘使年輕人沉迷,並自願大把花錢的劇本當然會給商家帶來“好生意”,但這樣的生意,往小了說是“要錢不要臉的缺德牟利”,往大了說又該是什麼性質?
中國文化產業監管是不是應該和金融監管一樣,要堅定不移地“趕時髦”,努力避免監管空白,避免缺德牟利在精神上對青年人產生不良影響?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