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用另外一句話解讀一下,就是:一個人呈現出來的樣子,是由ta所處的生存結構所塑造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社會關係千差萬別,所以人與人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就像作家史鐵生就說的:人與人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
所以想要真正認識一個人,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更不要說去改變一個人。
但人是社會性動物,想要在社會上生存,就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人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而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是長期關係。比如婚姻伴侶和事業上的合作伙伴。
在決定建立長期關係之前,我們需要系統地去觀察一個人,進行這段關係是否適配的判斷。否則,過於草率建立長期關係,結局大多不妙。
那麼,如何判斷要不要和一個人建立長期關係呢?
任何一段關係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在內心完整地度量一下,你對一個人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認識一個人,分五個層次,層層遞進。
第一層——感知層
一個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這個人的身材、相貌、口音,衣著,即所謂第一印象,就是最外層的感知層。
感知層,透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傳達。
第二層——角色層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裡,並且被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斷馴化。你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能明顯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跡。你們之間談什麼內容,做哪些事,都會被各自的角色所限定。
人與人之間,如果只是角色的對接關係,是沒有辦法達到深層關係的。
第三層——資源層
資源包括了一個人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人生的歷程,在很多時刻很多人都會處在同一個角色裡,比如我們都曾經的同學和曾經的同事。
但是接下來,因為每個人的資源不一樣,家庭背景、人脈資源、精神資源都不一樣,未來會進入到不同系統的不同角色中,慢慢往前走,人生就會開始分岔。
第四層——能力圈。
《西遊記》裡唐僧取經一路過關,靠孫悟空上天入地搬神仙幫忙。孫悟空的加入,就是唐僧為了實現取經目標擴充的能力圈,最後他成功了。
在現實的商業世界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謂能力圈就是:確定我們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
但能力圈也是可以不斷變化和擴充的。如果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就會朝著戰略的方向變化拓展;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的變化就是偶發和隨機的。
第五層——存在感。
存在感,是觸發人的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
一個人之所以會奔波勞碌、廢寢忘食去折騰,是因為他的存在感還沒有被滿足。
但人和人又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段關係裡,比如說在家庭中,家人給了足夠的確認感,ta就能夠滿足。很多人在一個組織中,朝九晚五,只要能夠找到存在感,ta也會很滿足。
但是有的人,如果只能夠在一段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的。ta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不斷折騰,以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別人的重視。
所以,就像生存驅動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去奔波撕咬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驅動一個人在左衝右突裡擴充自己的能力圈,去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感滿足了,他的能力圈就不會再擴充了。好多女人結了婚就不化妝了,男人滿足了就不奮鬥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認識別人的五個層次,從外向裡。
如果要認識自己,則需要從裡向外。
首先,你得把自己看成一個產品,必須先從自己的“存在感”入手。
明確了自己的“存在感”在哪裡,也就是明確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就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
接下來,你就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打造自己的能力圈,讓你的能力能夠逐漸支撐你的存在感,也就是查理芒格說的,讓自己配得上。
有了能力,就會吸引對應的資源,於是你構建了一個與你匹配的資源圈。
在這個資源圈裡,你因什麼而吸引別人,你就不自覺的扮演了某種角色,這種角色完全由你的資源圈決定。
隨著你的資源圈不斷提升,你的角色也發生與之匹配的變化,同時,這種變化也從外由內的在改變你,你的氣質和外表,都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想和別人深度交往,建立長期關係,一定是發生在資源層、能力圈和存在感的,隨著交往深度的加深,從資源層互換,到能力圈的瞭解,再到存在感的深交。
如果你要結婚,或者你要選擇和某個人成為長期的事業合夥人。那這個人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自我設定,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這樣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適配另一個人的,我們需要看到一個人是否有讓自己變化的內在的動力,然後在漫長的未來裡,彼此磨合,彼此適配。
可以說,人生家庭事業是否順遂,在於我們建立了怎樣的長期關係。
做人和做產品,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