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偉
昨天我們談了決定一個國家貧富的第一個邏輯,就是要有一個能激發人民創造財富熱情的制度,保護人們的私有財產,然後不斷的在各個領域提高創造財富的效率,並認為在某些深水區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今天談財富的第二個邏輯——市場
所謂市場,就是由無數的個人,組織構成的複雜群體,市場中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總的來說由賣方和買方組成,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市場的核心功能是交易,透過交易進行價值的交換,衡量標準是價格,當買賣雙方認為價格是合理的時候,交易就達成了,這時候雙方都獲得了比沒有交易時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市場創造價值的原理,舉個例子
一個小販賣杯子,每個10元,有個人看了後認為價格合適,於是買了一個,這筆交易達成,小販肯定認為自己是划算的,這對於他來說是獲得了利潤。對於買家來說,也是划算的,他獲得的也許是幸福感,便捷,等等,總之他認為他獲得的大於他失去的金錢,否則他不會買。
交易能給買賣雙方創造價值,這是市場的核心功能。
只要市場存在,交易在進行,價值就在交換,財富就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當無數人無時不刻的交易,價值就在不斷增長,人民就會變得越來越富有。
市場是如何在過去幾十年創造財富的?
在今天司空見慣的市場交易行為,在40年前卻並不存在,那時候人們去買任何東西都是憑藉各種“票”,糧票,布票,肉票等等,這些票是有關部門發給居民的,居民要什麼就用票去換。
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市場,就沒有交易,所以也就不可能創造出財富,人們生活自然就很貧窮。
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模式下還存在好幾個問題
第一,人們的需求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需要的商品也是千奇百怪,有關部門是如何來滿足這些需求,並按此派發各種票的?
答案是商品是按照上級部門的規劃來生產的,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是一種計劃,而不是一種市場行為,市場會透過價格訊號自動調節供需,而在計劃模式下,供給是某個部門規劃的,其結果當然是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那時候商品是奇缺的,到處排隊,人們的生活就很貧窮。
第二,因為商品奇缺,所以只要搞到商品就可以高價賣出獲利,於是那些靠近領導的人就會想方設法搞到商品指標,這背後自然少不了利益的交換,於是行賄受賄就出現了。
改革開放後,開始了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二步,一個是國內市場開始形成,一個是加入WTO,參與到國際市場中。
國內市場是從無到有,從分散的小市場到統一的大市場。
80年代,第一批下海經商的基本是體制外的無業遊民,農民等,他們無法進入體制內,為了生存只能做些小買賣養家餬口,有些人越做越大,形成的財富效應帶動了90年代第二批下海潮,這批人主要是體制內不安分的人,他們不滿足體制內平淡的生活,希望有一番作為,乘著改革的春風下海了,做的最多的就是“倒買倒賣”,王石就是一個例子,早年做電子產品賺了第一桶金,後來進入房地產領域做大做強。
市場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這種改革是一種倒閉的結果,為何這麼說?
80年代沒有形成市場,農民在人民公社,城裡的職工在各種國企裡,那時候的單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不是以盈利為目標,而是承擔了很多公共職能,要負擔職工的生老病死,甚至還有幼兒園,小學初中,所以負擔非常重,同時效率低下,造成了普遍的虧損,難以為繼了,怎麼辦?
於是改革出現了,一方面效益差的企業直接拍賣,轉讓,當然是企業原來的領導班子近水樓臺先得月,國家和地方的負擔輕了,第一批私人企業誕生,他們是第一批市場經濟構成的主體。
另一方面,還留下了部分領域的國企,但也大規模的精簡機構,下崗分流,企業的負擔小了,也在管理模式方面進行改革,效率提高了。
國內市場誕生了,釋放了國人巨大的需求,有的一個省的人口就比得上德國一個國家,14億人口形成的市場比整個歐洲都大,市場開始發揮其魔法般的效應,財富被源源不斷的創造出來,人同時因為大部分的商品買賣都是市場行為,所以大部分的貪腐行為都自然消失了,人民的生活除了越來越富有,同時還越來越公平,這就是市場的功效。
除了國內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到了2002年,中國加入了WTO,進入了國際市場,中國商品憑藉超低的價格,不錯的質量,打遍全球無敵手,外貿拉動經濟迅猛增長,外貿是中國經濟過去30年增長的強勁引擎。
這是1982年到2011年中國的出口資料,從1982年幾乎為零,30年後成為全球第一齣口國,2011年出口額為22961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2011年國內GDP總額為7.55萬億美元,外貿出口貢獻了GDP的30.4%。
也就是從加入WTO開始,中國的GDP開始了高速騰飛,出口是核心引擎,這就是加入國際市場創造財富的直觀感受。
不僅僅如此,出口換匯的美元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因為人民幣的發行是錨定美元的(為什麼錨定美元?因為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這樣可以避免過量發行人民幣,從而避免通貨膨脹),比如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第一齣口國也造就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按照人民幣兌換美元1:7算,就可以額外發行21萬億人民幣,這些資金進入國內市場,滿足了各行各業的資金需求,帶動經濟進一步增長。
以上,簡單闡述了市場是如何創造財富的,下面討論市場的特徵。
市場有幾個重要的特徵
第一是自願
交易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的,不能有任何人強迫,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價值,任何一方如果是被迫的,就意味著被強迫一方在交易中沒有獲得價值。
第二是自由競爭
平等的競爭意味著機會是平等的,你想做任何生意只要不違法,都是應該被允許的,而什麼叫做不公平?即這個生意只能由某些部門,某些機構,甚至某些特定的人來做,其他都不行,這就違背了公平的原則。
一個市場如果不公平,就意味著交易創造的價值對買賣雙方是不對等的,因為會破壞市場的均衡,比如正常情況下一個商品的價格是10元,這時候賣方獲得20%的利潤,低於這個價格他就不願意做了,供給就會減少,價格就會上漲,利潤上升,假設這時候利潤上升到30%,於是就有新的人加入這個市場,供給增加了,競爭會加劇,價格又下來了,於是市場形成了新的平衡,消費者就可以用公平的價格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
但如果市場規定只能某些特定的人群來做,那麼市場的自動調節功能就會破壞,價格就下不來,消費者就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才能買到同樣的商品,所以消費者的利益就受損了,因為消費者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組成,所以消費者群體利益受損,其實就是整個社會的財富水平下降。
市場平等競爭的非常重要,價格是最核心的訊號,它會自動調節供需關係,讓供需處於平衡狀態,買賣雙方都可以獲得最大的價值。
所以,一個真正的市場應該是自由競爭的。
第三,平等
因為在市場交易中,總會存在各種分歧,甚至欺詐,消費者因為資訊是不透明的,所以是弱勢的一方,當分歧出現的時候,就需要公平規則來為消費者主持公道。
以集貿市場為例,20年前的集貿市場,以次充好是普遍的行為,消費者花錢買了一個假貨往往只能啞巴吃黃連,如果去有關部門投訴,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所以往往就不了了之。後來,淘寶出現了,他有二個創新,一個是消費者拿到貨,滿意確認收貨後,錢才能到商家手裡,二是可以無理由在7天內退貨,這二個措施讓商家不敢欺詐消費者,所以淘寶制定這樣的規則,就是在營造了一個平等的消費環境,市場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大幅度的改善了。
以上,我們回顧了市場是如何在改革開放後為中國創造巨大財富的,以及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那今天為何要重新談論市場?結論就是我們要繼續堅定的深化改革,而當下我們遇到了二個挑戰,第一,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二,市場改革進行的很艱難,還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如果改革到位還可以繼續創造巨大的財富。
國際環境變化
這二年最大的國際環境變化就是貿易摩擦,以美國為首,聯合歐洲各國,日本,韓國等幾十個發達國家想形成一個新的,排除中國的全球統一市場。這個事情目前正在進行之中,這對中國是巨大的挑戰,因為一旦真的形成,意味著中國被排除在全球市場之外,中國就變成了單一的國內市場,那麼出口這個巨大的財富引擎就會熄火,那麼中國人創造財富的速度就會下降很多,復興強國之路就會變得很曲折。
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跟身邊的秘書說過一句話,他說“根據我的觀察,凡是跟美國關係好的國家,都發展好,凡是跟蘇聯關係好的國家,都發展都不好”,那時候蘇聯剛剛解體。
這是他老人家觀察的一個客觀事實,他一生堅信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他那句“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就是堅定的實用主義,用來排除當時最大的思想障礙,即“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他的這句話告訴人民,姓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一錘定音推動了中國在90年代初期深化改革之路,併為此進行了南巡講話,那是中國改革最重要的路口。
他觀察的是事實,那些被排除在國際大市場之外的國家,無一例外的經濟會衰退,比如古巴,伊拉克,還有俄羅斯,而日本,韓國,以色列,歐洲,卻發展的很好。
就中國本身的經歷而言也是如此,中國的經濟騰飛開始於80年代,而中美建交是1979年,建交之後就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加入WTO之後,而WTO最重要的玩家就是美國,是美國一手建立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包括WTO,中國進入WTO美國是最重要的推手,這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事實。
所以,我們要盡一切努力呆在國家大家庭中,這樣才能繼續享受全球市場帶來的財富增長,也是中國富強必由之路。
歐美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為何會這樣?本文分析的是市場,所以這可能是一個觀察的角度:為何不承認?至少他們會認為,我們可能在某些領域沒有達到市場經濟的幾個條件(即前文提到的幾個條件),這是否也在提醒我們,市場改革並不是完成時,而是在進行時,在某些領域還有巨大的改革空間。
中國40年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中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曾有過的成就,而這個成就主要的法寶就是市場經濟,而當下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挑戰不比90年代初小,我們首先要達成共識,即富強的中國需要我們繼續堅定走市場經濟之路,繼續走深化改革之路,我們要盡一切努力留在世界貿易圈這個大家庭之中。
千百年以來,中華民族歷經了無數的考驗,苦難,無數外敵的入侵沒有消滅中國,反而入侵的民族都被融入到中華民族,這說明我們有強大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就來自我們可以不斷的吸收其他文明的優點,改革,本質就是一個吸收其他文明,改造自我文明的過程,當下,我們遇到最大的挑戰來自美國——他們想構建一個沒有我們的,新的世界貿易圈,這對當下的中國是個重大的考驗,我相信,以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完全可以應對這個挑戰,但需要我們破除思想的迷霧,形成改革共識,需要勇氣和信心。
2022年1月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