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貨幣體系下,貸款就是印鈔、貸款的過程就是印鈔的過程。
信貸寬鬆時,貸款增多、印錢也就增多、市場中的錢也跟著增多,可因此物價一定會漲嗎?短期或許會漲,長期則不一定…這要看貸款是否促進了實物生產、是否讓商品變多了。
01
CPI和PPI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去年及去年12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前者關乎老百姓的日常消費物價、後者關乎生產廠家的原材料物價。
我們先說CPI。
2021年12月,CPI同比上一年(2020年12月)漲幅為1.5%,而去年一整年的漲幅則只有0.9%…相當於物價沒怎麼漲。
由上圖可知,去年CPI在11月份達到2.3%高點後、隱約出現了向下的拐點。
這在環比漲幅走勢中更明顯、已連續兩個月下跌,甚至12月的CPI環比漲幅為-0.3%…也就是說去年12月的物價、相比11月的物價下跌了0.3%。
那PPI如何呢?
2021年12月的PPI同比漲幅為10.3%,在10月份到達13.5%的最高點後、已連續兩個月下跌,而去年整年的PPI漲幅為8.1%,呈現出先低後高、再低的走勢。
PPI的拐點更明顯一些,環比漲幅也連續兩個月下跌,其中12月的漲幅也是負數、為-1.2%…相當於12月原材料價格比11月低了1.2%。
看到這個資料,大家是否有一個困惑:
信貸不是在寬鬆嗎?錢不是越印越多嗎?貨幣不是在貶值嗎?為什麼物價卻要下行了呢?
大概在去年10月份前後,因為PPI不斷創新高、同時GDP漲幅又在回落,滯漲(物價漲而經濟不漲)的論調甚囂塵上…原因無怪乎“錢印得太多了”。
到了12月份,一年期LPR下調0.05%、其實就是降息了,而在降息之前央行已全面降準0.5%、釋放資金1.2萬億,這都是信貸寬鬆的最重要標誌。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錢更多了啊。
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錢多了、物價自然會上漲啊。可為什麼代表物價的指標、無論是CPI還是PPI都出現了拐頭向下的跡象呢?
在今天,貨幣不再是金銀等實物貨幣、而成了國家可以輕易掌控數量多少的信用貨幣,商品也不再稀缺、甚至普遍性的過剩,所以貨幣和物價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複雜。
02
貨幣和通脹
貨幣跟物價的關係,大家現在基本上也都清楚了:相對於商品來說、錢多了,或者相對於錢來說、商品少了,都會造成通脹,是一種不平衡關係的表現。
請問:
最近一次加息是什麼時候?2011年7月7日。
最近一次上調存準率是什麼時候?2011年6月20。
自此之後,央行要麼降準、要麼降息,理論上說就一直處在放水印鈔的過程中。
可之後的物價如何呢?
太長的時間我們暫不關注,只以2018年以來的物價來說。
2018年以來,CPI漲幅基本維持在2%左右、只在2020年1月份前後出現了5%左右的高點,PPI漲幅在2021年之前都很低、甚至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內漲幅都是負數,只是在2021年3月份之後才開始大幅上漲。
CPI和PPI的走勢圖如下:
可能有人會說,錢要麼流入生產資料領域內、要麼流入消費商品領域內,圖中也能看到:在PPI低時、CPI就高些,在CPI低時、PPI就高些,似乎也能解釋的通。
可在去年12月,CPI和PPI都出現了掉頭向下,怎麼解釋呢?
錢越來越多了、價格反而下降了?
貨幣和通脹的理論沒有錯,資料也沒有錯,只是大家的關注點錯了…大家只關注到央媽印錢了、市場中的錢變多了,卻很少關注到生產的商品也變多了。
如果錢變多了、商品同時也跟著變多了,那就不會產生通脹。不要整天吆喝著央媽放水了、錢變多了,而忽視了商品生產也在變多。
貸款就是印鈔,貸款的過程就是印鈔的過程。
大家可以貸款(實際就是印鈔)消費,讓錢突然變多、而商品數量暫時不變…此時就會造成通脹。更可以企業貸款(實際也是印鈔)加大生產、讓商品增多,以此來對沖通脹。
雖然都是印鈔放水,前者會造成通脹、後者卻在減少通脹,是否通脹要看二者對沖後的結果。
這些年,中國央行雖然印鈔放了很多水,但這些錢大多都放到企業的生產領域、同時促進了商品生產的增加。
在當前產能過剩的時代,若沒有特殊情況、普遍性的通脹很難發生,只會在某些時候、某些商品的價格出現上漲。
美國近一年來的物價普漲,主要是疫情的影響…疫情影響了物流配送、影響了居民就業(就業事關商品和服務供給)。
03
囤債和站崗
只看到錢在增加、沒有看到商品和財富在增加,只是靜態時點的觀察(如在某年某月貨幣增加了)、沒有動態階段性的觀察(如在兩三年內商品和服務也增加了),是一些人犯的錯誤、併為此付出了代價。
2008年以來,央行印鈔迅猛增加(其實GDP也在迅猛增加),表現就是M2增幅大幅增加、年平均增長在10%左右。
於是一種觀點非常流行:貨幣每年貶值10%,如果你拿著現金、每年的收益不到10%,那就是虧錢。
根據“貨幣每年貶值10%”這個原理,有沒有躺贏的策略呢?
有的,就是多負債。多發的貨幣能稀釋手裡現金的購買力,當然也能稀釋債務的壓力,所以也就出現了一個群體——囤債族。
又因為2008年以後,隨著貨幣的大幅上漲、房價跟隨著也大幅上漲,就給人造成了巨大心理衝擊,於是一個戴維斯雙擊的策略應運而生:儘可能的多負債、負債越多越好,並且要用債務(實際就是貸款)去買房子。
通脹自然對沖債務的壓力,通脹又自然的推動房價上漲,對於負債又買房的人來說、可就不是躺贏躺賺等暴擊嗎?!
可結果呢?
貨幣並沒有每年貶值10%(對應的就是CPI並沒有每年漲10%),因為前面也說了、貨幣雖然增加了但商品也增加了。也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漲價了,有些城市和地區的房價在2017年/2018年高點後還下跌了。
預期的戴維斯雙擊,紛紛秒“渣成”了戴維斯雙殺。而債務是有利息成本的,如果房價不漲,債務越多就會帶來損失越多。
2017/2018年以來高負債高價位買房的囤債族,很多槓桿緊繃、甚至槓桿斷裂,無奈站崗並深度套牢。
貨幣和通脹的關係非常複雜,絕非一兩句說得清楚,但只要懂得了基礎的道理、總能慢慢琢磨出來。
錢越來越多,為什麼物價漲幅有限、甚至還會掉頭向下呢?因為商品的供給也在增加啊。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