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財政部已經提前下達了2022年度,新增1.46萬億元專項債務的限額。截至1月9日,有15個地方披露了一季度地方債的發行計劃,合計將發行新增地方債7001.34億元,發行再融資債券712.5億元。預計,今年各省市將會把這1.46萬億的限額用足用滿,地方政府專項債將迎來一個發行的小高峰。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次新增1.46萬億的限額呢?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將有哪些行業和群體受益呢?這筆鉅款究竟會流向哪裡呢?
首先,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早在2014年的時候,我國修改了《預演算法》,以法律的形式賦予了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的融資許可權,那麼從2015年開始,我國地方政府的發債模式就正式進入了由國務院分配限額、“自主發債”的模式,這就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針對這新增的1.46萬億專項債務限額,主要能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彌補穩健貨幣政策的不足,有效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的,當前我國經濟上行動力和下行壓力並存,本來經濟壓力就比較大,再加上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播力,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傳遍了全世界,一定範圍的封鎖肯定是在所難免的,這也進一步對經濟構成了壓力。
從去年11月份開始,我們國家的政策就已經進行了調整,最明顯的就是貨幣政策,先是放寬房地產企業信貸審批,12月初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2月中旬又降低LPR。短短一個月之內,貨幣政策已經打出了三套組合拳,支援宏觀經濟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房地產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
但是,貨幣政策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主要就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有滯後性,同時也依賴市場的反應,如果市場反應不夠積極或不夠配合,貨幣政策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此外,由於美聯儲收緊貨幣的預期已經形成,而且越發強烈,會對我們適度放寬貨幣政策形成一定的制約,鑑於今年全球緊縮貨幣政策的大環境下,我國放鬆貨幣政策的時間視窗不會很長,力度也不會太大。這個時候,財政政策就應該剛好發揮積極的作用了。
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的作用更加直接,可以直達專案、企業甚至是個人,比如,降低個人所得稅,只要國家政策一執行,你的個人所得稅立馬就會減少;財政補貼也是,只要錢批下來,立馬就能發到你手裡。所以,財政政策不需要進行傳導,而是直達市場主體。地方專項債作為逆週期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並且可以有效彌補貨幣政策的不足。
專項債是政府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發行提速已成為應對經濟壓力的重要措施,在撬動地方投資、改善地方投資環境、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財政增收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專項債的資金投入並啟動專案後,能夠直接拉動當地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並且,部分符合條件的重大專案還允許將專項債計做專案的資本金,這將進一步提升專項債對投資的撬動作用。此外,專項債除了支援重點專案外,還可以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並帶動就業、促進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外部溢位效應。
第二,彌補地方政府資金缺口,促進地方財政穩健執行。我們要知道,地方政府能夠支配的資金,其來源主要有四大塊:第一,是地方所屬企業收入和各類稅收收入和收取的各項費用,比如,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車船稅、契稅、證券交易稅等。第二,是土地使用權的出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賣地收入、土地財政。第三,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各種債券,其實就是負債,這部分雖然不是地方政府的收入,但是地方政府透過負債可以增加自己可以支配的資金。第四,是中央財政的調劑收入,補貼撥款收入。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多輪減稅降費的舉措,企業稅負連續多年下降。僅“十三五”以來,我國已經累計減稅降費8.6萬億元,讓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前不久,國務院又部署了新一輪的減稅降費。但是,在減稅降費的這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速有所下降,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新舊發展動能轉換,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各地的經濟形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影響了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收入的增長。
同時,我國這幾年房地產也面臨調整,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大幅下降,2021年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流拍了,土地市場可謂慘不忍賭,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沒有之前那麼多了,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減稅降費,疊加疫情影響和賣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的資金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地方政府缺錢,但是管的事情卻是一個都沒少,資金缺口越來越嚴重,就會對一些重大專案產生負面影響,這與我國當前促進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相違背的。
因此,透過發行專項債,正好可以有效彌補地方政府的這個資金缺口,同時,專項債不計入一般公共預算,因此能發揮對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替代作用。此外,專項債大多投向具體專案,透過這些專案的收益來還款,如果這些專案賺錢的話,一般不需要地方政府額外再出錢還款,除非這些專案出現了虧損。2015年以來,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地方公共預算的自給率從2015 年的55%左右下降了10個百分點,但在這個期間,我國累計發行的新增債14萬億元左右,在此期間,新增債規模佔地方財力的比重從5%左右大幅上升到25%左右,有效彌補了地方財政的收支缺口。
第三,降低地方政府籌措資金的成本。地方債的資金成本,也就是利率,一般要低於發行時同類銀行貸款基準利率或LPR報價利率1.5個百分點左右,僅此一項,每年就可以為地方政府節省利息開支上百億元,涉及的承銷手續費率低於0.1%,服務費率也低於0.01%,交易成本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都是較低的。例如,2017年以來,地方債的發行利率就在不斷地下降,從3.94%降到3.47%再到3.27%,最低的時候降到了2.91%。此外,政府專項債與其他債券不同,它的發行較為靈活,手續相對簡單,並且還款期限一般比較長。例如,2018年以前,全國發行的地方債以10年以內的中期債券為主,10年及10年以上的長期債券僅佔到24%。但是近年來,地方債發行期限不斷延長,10年期及以上債券佔比已經超過了80%,加權平均期限為15年。這種較長的還款期限,能有效減輕地方政府短期內的還款壓力,也相當於降低了地方政府籌措資金的成本。
那哪些行業哪些領域將受益呢?
根據以往的實際情況,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籌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向以下幾個領域,投向非常精準。
第一個就是用於支援重大基礎設施專案。基建投資向來是地方政府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抓手,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適度超前地開展基礎設施相關的投資,因此,預計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籌集的資金,大頭肯定還是要投向基建領域的。具體來說,既包括各項老基建專案,比如鐵路、公路、水運、機場,以及城市供熱、供水、供氣等市政設施專案,這些專案是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傳統支援領域。另外,預計包括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物聯網、5G 網路等新型基建專案也將是專項債的投資領域。
第二個就是用於支援受新冠疫情衝擊比較大的行業。比如,交通運輸行業特別是航空運輸業,各類產業園區、冷鏈物流設施等,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專案和有關的抗疫支出等,也將獲得一定的支援。
第三個是用於支援新能源和生態環保領域。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環保領域相關產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地方政府為了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對相關行業加大投資是必然的。
第四個就是用於支援民生領域的一些專案。這也是地方政府傳統的資金支援領域,比如,老舊小區改造等行業,主要是起到託底保障的作用,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相信養老服務相關產業也將走進各地方政府的事業,另外,就業、教育、社保、醫保、文化事業等產業也將是支援的物件。
第五個是用於支援鄉村振興等領域。比如,農林水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一些專案,以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一些專案,都將獲得政府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