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有近71%的表面積都是海洋,在海洋裡生存著無數種海生生物。有一些海生生物可能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得到的,有一些海生生物可能就非常罕見。某些海生生物極其罕見,可能是因為這些罕見的海生生物的數量本身就極其稀少,也可能是這些罕見的海生生物生存在深海深處,由於我們人類很難深入到大洋深處,所以就很難看得到那些生活在深海處的海生生物。例如我們很難深入到南極冰蓋下的海洋,所以之前我們對這些冰蓋下海洋的認識不多,對生活在這些冰下海洋的生物也不是很瞭解。
科學家在南極進行研究時,發現在南極半島以東240平方公里的威德爾海冰層下潛藏著世界上最廣泛和最密集的魚類繁殖地。在厚厚的冰層下方海底處,科學家發現了幾千個75釐米寬的魚巢,每1個魚巢都由一條成年的南極冰魚佔據,除此之外還有多達2100個魚卵,這些長到約60釐米的南極冰魚能夠適應於在極度寒冷中生活。研究人員表示,在冰蓋下240平方公里範圍內,可能有多達6000萬個類似的魚巢。這太不可思議了,極寒狀態的冰下海洋居然存在這麼多冰魚。
“有手的魚”20多年來首次在海底發現
剛剛提到在南極冰下海洋發現的那些魚類,它們的外形和我們常見的魚類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魚類一般都會有各種鰭,例如胸鰭,胸鰭可以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胸鰭,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而腹鰭則保持魚體平衡、背鰭保持魚體側立。與這些常見的魚類相比,有一些生活在深海處的魚類長相可能有點特別,長鰭的魚很常見,可能沒多少朋友見過有“手”的魚。
原產於澳大利亞的粉紅裸臂躄魚上一次被潛水員發現已經是1999年的事情了,時隔20多年後,這一種奇怪的魚又出現了。在塔斯馬尼亞海岸附近120米深的海洋深處,科學家發現了一條粉紅色的魚,它長著“手”,它可以依靠“手”在海床上面爬行。不過這一種魚的數量非常稀少,被列為瀕危物種,可能會面臨滅絕的風險。包括這次,粉紅裸臂躄魚加起來也才被記錄了4次,所以非常罕見。
雖然長相不同,但這些所謂的“手”其實是這些魚的腹鰭,只是它們的腹鰭長得像“手”,而不像常見的那些魚的腹鰭而已,粉紅裸臂躄魚可以透過“手”來行走覓食。在地球上已知的有“手”的魚有14種,之前科學家在在塔斯馬尼亞東南部水域也曾經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紅色長手魚種群。由於這些有“手”的魚數量稀少,所以科學家在研究如何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也在研究對它們進行人工繁殖方案的可行性,以幫助它們避免滅絕。
專家:第六次大滅絕或已開始
有一些生物面臨滅絕的風險,可能是因為它們的天敵實在是太強,導致它們被捕食者大量捕食,最終出現數量驟減直至瀕臨滅絕。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人類過度捕殺、破壞棲息地,或者其他的原因導致它們瀕臨滅絕。雖然在正常情況下,生物滅絕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歷史上地球就曾經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但是在人類的影響,現在有很多生物都加快了滅絕的速度,所以科學家擔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開始。
據釋出在《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開始,並且這次大滅絕事件完全是由人類造成的。研究人員表示,地球之前所面臨的那5次大滅絕都是由一系列的自然現象引起的,比如說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地球等,但現在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的考驗,很多物種的數量都在急劇下降。
當然,對於地球是否真的已經出現了第六次大滅絕,科學家們也是存有很多爭議的。由於有一些物種確實是加快了滅絕的速度,所以有一些科學家擔心大滅絕可能會在未來發生,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現在面臨的物種滅絕可能沒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所以,現在地球到底是不是已經開始第六次大滅絕,其實沒有一個定論的說法。不過,我們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也確實是將一些生物推向了絕境,比如說破壞了某些生物的棲息地,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異常也影響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如果我們人類繼續破壞它們的棲息地,那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而這些物種面臨滅絕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個威脅,因為我們人類本身也是地球生態系統、食物鏈中的一部分,物種大滅絕最終影響到的,其實也是我們人類自己。所以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