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曾經發表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基於科學觀察和詳細演算法,預估了全球9700多種鳥類的數量。
研究發現,有4種鳥類種群數量超過了10億隻,它們分別是:歐洲椋鳥有13億隻、環嘴鷗有12億隻、穀倉燕子有11億隻,其中家麻雀數量達到了16億隻。
麻雀可能是我國最為常見的鳥類之一了,無論你生活在哪個城市,幾乎都能夠看到麻雀的身影。而它們也因為分佈範圍廣,種群數量趨於穩定,被評為無危生物。
既然麻雀是無危生物,而且數量高達16億之多,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保護它們呢?
麻雀
對於農民而言,麻雀數量較多算不得什麼好事,因為麻雀會偷吃糧食,偷吃牲畜的飼料,給農民帶來不小的損失。但事實上,我們對麻雀的認識過於偏見了。
在上個世紀時,我國錯誤地將麻雀列為“四害”,認為它們成群結隊的活動,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所以號召全民一起打麻雀,一些捕雀能手甚至還被當成專家而向其他人傳授經驗。在如此大環境之下,麻雀數量不斷減少。
但是,麻雀數量的減少並未帶來農作物的豐收。後來有專家研究表明,麻雀雖然在成年期時以植物種子以及農作物為食,但是麻雀在繁殖期時需要補充蛋白質,此時它們就會捕食害蟲,在餵食幼崽時,麻雀也需要大量捕食昆蟲,這有利於農業生產。
為麻雀洗刷了罪名之後,我國將麻雀從四害中除名,取而代之的是蟑螂。
現如今,麻雀又被列為我國三有保護動物,隨意獵殺麻雀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2019年,巢湖鄰縣含山一名男子司某夥同蘇某一同捕殺了26只麻雀,被以非法狩獵罪判處拘役四個月,宣告緩刑四個月。
還有人利用捕鳥的粘網捕捉到了16只麻雀,以涉嫌非法狩獵而被刑事拘留。
之所以要保護沒有滅絕風險的麻雀們,一來是因為人類的破壞力是無窮的,比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黃胸鵐廣泛分佈在亞歐大陸,動輒上萬只叢集而飛,但短短30年後,黃胸鵐就變得瀕危、極危,離野外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不將麻雀列為保護動物,麻雀也可能會像黃胸鵐一樣遭到人類破壞,導致種群數量下滑。
還有,麻雀是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麻雀屬於雜食動物,其中麻雀幼崽以富含蛋白質的昆蟲為食,所以麻雀在育雛期間會消滅大量的害蟲,而麻雀每年會育雛1-2次,每次都會捕捉大量的昆蟲,有利於農業生產。
其次,麻雀也是各種猛禽和食肉動物的獵物,比如:蛇,老鷹等。它們種群數量較多,繁衍速度較快,是當地猛禽、小型食肉動物或者蛇類的食物,麻雀數量的增長也能促進它的天敵種群數量增長。
為什麼要保護無危生物?
像麻雀這樣明明沒有滅絕危險,但仍舊屬於保護動物的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野豬。現如今多地野豬氾濫成災,偷吃糧食還破壞農田,但它們仍舊屬於三有保護動物,不能隨意被獵殺。
之所以保護野豬,是因為野豬是當地生態鏈上必不可少的一環,野豬屬於雜食動物,它們不僅以植物為食,在食腐動物缺少時,它們也能夠清理當地的腐敗遺骸,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野豬繁衍速度較快,野豬幼崽是猛禽和猛獸的主要食物來源,野豬數量的增多也能促進猛禽和猛獸的增多。
只是,野生生態在逐漸恢復的過程中,不同的生物恢復速度並不相同。其中野豬繁衍能力強,豺狼虎豹等天敵數量又比較少,以至於野豬率先恢復,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氾濫成災。目前對於野豬氾濫成災的現象,多地已經採取了獵殺措施,比如:四川通江計劃在年底完成狩獵750頭野豬的任務。
儘管野豬氾濫,但我們仍舊要保護它們,因為如果缺少保護野豬的法律法規,野豬將可能會遭到無序獵殺,野豬數量的銳減會導致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更難恢復。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要保護沒有滅絕危險的生物,目的不僅僅是在保護它們自身,而是保護當地的生態鏈。一旦當地生態鏈能夠健康發展,一些區域性氾濫的生物也將能夠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