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創新的方向應該是確定的,要做的只是實現。
實現需要需求形成市場和基礎環境,有市場就可以養大創新體、有資本參與催化創新孵化。
創新要實現就可能是自下而上的,而是需要頂層設計,對基礎環境先行鋪開建設,比如中國的寬頻網路、基站建設和5G通訊,就帶動了微信、直播、短影片等創新的孵化落地。
在網際網路這塊兒,TikTok在美國也有很大份額,Instagram YouTube甚至Twitter也出了短影片板塊,移動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已經是美國在coping China了。
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創新領域發展如此迅速,是因為有前期集中的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類似的還有電商的繁榮,電商和快遞的興起,也是源於全國範圍內高速公路能夠建起,美國的快遞就不可能能有這樣的效率。
現在Facebook要搞元宇宙,中國就不太支援了,因為中國認為網際網路應該與實體經濟相匹配,不鼓勵虛擬經濟,這是與中國宏觀發展相匹配的,能夠減少資源向與其他行業無關的虛擬經濟湧入。
政府在創新中扮演了資源分流的作用,指導哪些創新是我們需要的,哪些不是需要的,並且為需要的創新鋪平了實現的障礙。
現在創新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晶片,製造業,所以政府出臺政策,打擊教育培訓行業對人才的俘獲,教培行業集中了太多人才,並不產出直接社會價值、卻又製造了內卷,這部分人才資源需要往製造業導向,政府讓製造業擁有更多血液,這就是促進創新的實現。
創新基本上就是確定的,現實中要做的就是實現,人類進步的速度遠小於創新出現的速度。
無論什麼創新,科幻作品中早就有了。
而實現落地,就需要各產業的協同,還要匹配需求,形成市場。
比如出行就是人的需求,城東居家,城南上班,通勤距離長,出行就是剛需,所以我想買車,買車就是需求。
那麼續航更遠、花費更低、更環保、駕駛體驗、乘坐體驗更好的車,就是創新的方向,道路不擁堵就是道路設計規劃的創新方向。
中國直接在頂層設計上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規劃,各行業就有了往綠色經濟轉型的創新方向,現在製造業的創新方向就是綠色、環保、智慧化。
製造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汽車,電動、氫能源汽車,主要是電動車。
新能源汽車還有智慧化功能,就需要晶片國產化跟上。
國外因為疫情影響,消費電子晶片需求增加、產能減少,價格居高不下,國內製造業亟須在晶片上實現自給自足,這就是由需求促成的創新方向。
所以創新的方向,在具體產業界中,是很實在很明確的。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不確定的創新方向,反倒是實現,很艱難。
總結一下,在我國,創新的方向應該是自上而下的,而實現需要發揮民間的創造力,即自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