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8日-9月29日,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辦的“廣東省第七屆嶺南舞蹈大賽”舉行7場決賽,1797名演職人員將為觀眾呈現83個原創作品。
作為廣東舞蹈界行業符號和文化品牌,本屆嶺南舞蹈大賽的作品將有哪些看點和亮點?又存在哪些不足?大賽主辦方邀請不同型別的專業人士、觀眾,從各自角度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文/柳劍文(韓山師範學院)
圖/廣東省舞蹈家協會提供
廣東省第七屆嶺南舞蹈大賽決賽第一場於9月18日開賽,吸引大量觀眾現場觀賽和觀看網路直播。原本兩年一屆的嶺南舞蹈大賽,其第七屆應該在2020年舉辦,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到今年8月,8月份又因疫情延期一個月,所以,對於這樣一場廣東舞蹈界的盛事,觀眾期盼已久。
可喜的是,各參賽代表隊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堅持訓練,砥礪前行。 大賽決賽第一場的群舞院校專業組比賽可謂精彩紛呈,既打動評委,也驚豔觀眾。17個作品涉及民族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當代舞)各大舞系,題材也非常多樣化,一撥撥的俊男靚女,嫻熟的舞蹈技術,各有特色的舞蹈編排,表現著實可圈可點。
大賽決賽第一場以民族民間舞為主要元素的作品較多,如《粵謳·彈扇》《出征》《粵繡粵美》《過海》《鄉愁》《吱吱聲響》。
《粵謳·彈扇》伴隨著經典的粵曲,一群少女持扇優雅舞動,舞蹈的編排倒是頗有新意,戲曲元素的融入如一股清泉滌盪人心。嶺南味十足,贊!
《出征》的原名《英武行》,是融合了潮汕地區的國家級“非遺”英歌舞元素、表現戰士出征的一個作品,出場時氣勢不凡,但隨後表現有點讓我失望;以兩根圓木棍(英歌槌)為道具,舞者武士裝扮,從眾舞者的跪步背槌、半坐蓮雙砸槌、領舞者的旋槌等動作確實可以看到英歌舞的影子,但是作為一個對英歌舞經常進行採風和研究的地地道道潮汕人來說,感覺該作品英歌味不濃。因為英歌舞是典型的武舞,其粗獷豪放、剛健有力的風格是透過舞者行進中兩根英歌槌實實在在地敲擊和旋轉、不斷彙集和迸發出來的力感才特別令人震撼,作品過多的靜態造型與英歌舞韻味相距較遠。
《粵繡粵美》力圖融入粵繡的元素,舞者手持套上繡品的繡具舞動,卻自始至終沒有繡女穿針引線等典型動作元素,主題的展現稍感不足。
《過海》是一個表現一群身著瑤族服飾的“女水手”勇於與風浪搏擊、漂洋過海回家的作品;道具“傘”也是“船槳”,運用靈活,較巧妙。
《鄉愁》舞者也是身著瑤族服飾,似乎既想表達女兒對母親的感恩、又想表達對故鄉的深情,主題不夠明確。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吱吱聲響》中,剛開始看到舞者手持木屐的時候,我以為編導是想表現潮汕地區一種頗有特色的成人禮“出花園”,這種民俗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將要成年的少男少女腳穿“紅木屐”,結果舞者始終把木屐拿在手上!即使不是表現“出花園”的情節,木屐也是拿來穿的,似乎不應該這樣違背常識。
古典舞:編導可更深入打磨作品主題
古典舞風格的作品也較多,如《漣漪》《弈思》《月下陳家祠》《惜春去》。 一襲襲淺藍裙子帶粉紅裙襬款款而至,行雲流水般,在評委和觀眾心中蕩起陣陣漣漪,《漣漪》恰如其名,很贊!同樣是水袖,《月下陳家祠》有點相形見絀,《月下陳家祠》看完作品也不知道這群翩遷起舞的少女和陳家祠有什麼關係。後來比賽結束時,評委點評環節,編導才說出是根據陳家祠的石雕進行創作,想讓石雕復活。所以,對於觀眾不是非常熟知的事物,進行舞蹈創作時需要更多的鋪陳,否則觀眾難以理解。
《弈思》舞者服飾黑白分明,手持的道具“棋子”的拋接等各種動作也很好地運用“錢鼓舞”的技巧,“弈”的表達是清晰的,但“思”的表現稍感不足:開局是用定式,還是無招勝有招?既沒有展現佈局,也未見到中盤搏殺是“佔實地”還是“取外勢”的戰略思維;更沒見到尖長立擋並,也未感受到爬關衝跳飛等最常見的戰術,更別說“手筋”與“騰挪”。該作品的舞者舞蹈技術很紮實全面,現場比賽表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圍棋是中國的國粹,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藝術,如果該作品的編導能多下下圍棋,充分理解圍棋的基本內涵和特點之後加以改進,這個作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芭蕾舞:作品編排大膽有新意
嶺南舞蹈大賽並非只偏愛嶺南民間舞和古典舞風格的作品,芭蕾舞作品如《映·巷》《我我》同樣備受青睞。《映·巷》音樂中的水聲,影子牆、雨傘道具的使用和鋪陳,既自帶芭蕾的洋氣,又嶺南味十足。《我我》以芭蕾基訓動作為元素進行編排很大膽,也有新意,讓人感受到簡約而不簡單。
現代舞風格的作品《天使》《窯望》《心中的歌謠》也表現出眾。《天使》中的天使沒有翅膀,身穿白色服裝,時而還痛苦掙扎焦慮,讓人很快聯想到這其實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白衣天使。《窯望》作為表現陶瓷工匠的男子群舞,不乏打泥塑胚的細節刻畫,還竟然跳出威武雄壯的感覺,比《出征》令人震撼。
編輯:木青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