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拔罐的人也多了起來
人們冬天選擇拔罐
大多是為驅除體內寒氣
在中醫養生的經典療法中
拔罐的地位不一般
它究竟能不能防治疾病?
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起來看
拔罐有什麼好處?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罐子”或“吸筒”。拔罐療法在古代典籍中亦稱之為角法。現代拔罐療法的定義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式造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於腧穴或體表的一定部位,併產生良性刺激,以調整機體功能、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拔罐的作用,簡單來說主要有以下兩種:
1. 消腫止痛
罐內負壓效應(產生的吸力),能改善拔罐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加強新陳代謝,從而緩解肌肉緊張,改變區域性的營養狀態,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2. 調節內科疾病
在特定穴位上拔火罐,其溫熱和吸力會對穴位產生持續刺激,刺激各器官,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對特定內科疾病起到一定調節、治療作用。
所以,拔罐並不會靠吸力把毒給“吸”出來。
而是促進身體功能恢復,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自行排出,從而促使疾病好轉。
罐印不是越深越好?
罐印的顏色和形態沒有嚴格的輕重之分,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們目前身體的一些狀況:
罐印的顏色同時也受拔罐手法、時間、所用酒精濃度等因素影響,不能單靠罐印來辨別病情,需要由醫生綜合判斷。
拔罐並非人人都適用
以下幾類人最好不要拔罐:
❶ 有嚴重脊椎疾病者,如椎體滑脫;
❷ 心功能較差的人,如心力衰竭患者;
❸ 兒童和高齡老人;
❹ 孕婦不宜拔腹部及腰骶部;
❺ 急性外傷性骨折,重度水腫者;
❻ 某些面板過敏和面板疾病患者;
❼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不是每個部位都能拔
拔火罐時要注意,肚臍、心前區,面板細嫩處、破損處、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此外,同一部位不能多次拔,最好等上次拔罐的印記消退後再進行下一次拔罐。
拔罐後的護理
拔罐雖好,但如果不注重護理,不僅可能效果減半,還容易引發其他疾病!所以需尤其當心:
拔罐後人體的毛細血管擴張、毛孔張開,如果此時吹冷風,容易讓寒氣入體,導致其他疾病。所以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
拔罐後的面板暫時較為脆弱,建議拔罐後4小時再洗澡,避免摩擦拔罐部位,導致感染,水溫也不能過低。
部分圖文來源:北京日報、京醫通
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