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最不缺的就是中秋詩詞。古代每年到中秋節,都有大量優秀的詩詞作品“冒出來”。如果要給這些作品分類,最多的是思念親人的,其次是關於愛情的,再次是因懷才不遇而發出秋愁。
但本期,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很特殊的中秋詩。它篇幅不長,但卻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對家人的思念,它的名字是《五律·喜聞捷報》。
74年前的中秋節,毛主席正在河邊散步。突然聽說前方有捷報,西北野戰軍收復了蟠龍。想起自解放戰爭開始以來,我軍在經歷了前期敵強我弱後,一步一步打到現在,接連取得了蟠龍、沙家店等地的勝利。
看著眼前的美景,想起種種往事,再加上又是中秋這樣一個本該團圓的日子,毛主席感慨萬千,便即興寫了這首詩。74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感受偉人的情懷:
《五律·喜聞捷報》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詩的前兩句,一開始就大氣磅礴。昔日詩佛王維有一個名句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的是邊塞風光。但毛主席要描繪的景物,顯然跟王維不一樣。
秋風冉冉地從河上吹過,一個“度”字,把“秋風”的靈氣一下子寫了出來。站在河邊,遠遠望去,無邊無際的原野似乎與天地都融為一體了。一個“入”字,完美地將原野跟蒼穹聯絡起來了。
頷聯不再是空間上的轉換,而是時間上變遷。“佳令”指的正是中秋節,中秋“隨人”而至,這裡的“人”正是千千萬萬的我軍戰士們,這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明月傍雲生”,詩人將中秋、月色、雲朵,都寫了進來,是為後面的抒情做準備。
頸聯,作者開始抒情。古代詩人思鄉思親人,多是一種文人式的鄉愁。但詩人筆下的鄉愁,是無數為百姓披荊斬棘的革命者對家鄉的思念,這兩者的格局自然很不一樣。特別是眼下打了勝仗,戰士們對未來更添希望,早日取得最後的勝利,早日與家人團聚的心更加堅定。這一點,戰士們是這樣,偉人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尾聯,詩境一下子被擴大了,全詩的格局再一次被提升。在明月下抬頭仰望天空,詩人聽到的不再是秋風陣陣,而是彷彿聽到了邊城的凱旋之歌。中秋的夜空,就像一瞬間被無數“星光”照耀。而這“星光”是凱旋戰士們的一腔熱血,亦是他們的一腔思鄉之情。
縱觀這首五律,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從遣詞上來看,都是極有水平的。從結構上來看,先從秋風原野起句,由下而上寫到傍雲而生的明月,再由明月寫到望月之人。最後,在抒寫完人的感情後,又再次回到天空去寫滿宇蒼穹。這時候的秋月,則不再是簡單的月色,而是被賦予家國情懷、對勝利的喜悅、對戰士們的讚美等種種感情。
在遣詞上來看,雖為即興所作,但讀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毛主席寫詩詞每次都是有感而發,代表的往往不是他個人,而是替所有戰士們所感所思。這首中秋詩也是一樣,完美地體現了那段烽火歲月裡,我軍戰士的家國情懷。
74年前的中秋節,毛主席在江邊望月寫詩。74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能幸福地跟家人一起過中秋時,再讀到這首作品,不知您是否跟我一樣,有無限感動?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