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縣東北隅,距縣城約50公里處,有一個山清水秀、風光秀麗的美麗鄉村——開慧鎮開慧村。村莊矗立著飄峰、隱珠兩座山峰,一條清澈見底的板倉溪水潺潺流過,村莊中央坐落著一座坐西朝東的黃色土坯四方宅院,宅院掩映在一片成蔭綠樹和婆娑翠竹之間,院落大門門額上嵌有一塊毛澤東親筆手書“板倉”的大紅方匾,兩側貼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門聯。這座宅院始建於清乾隆末年,土磚木結構,現存大小房屋36間,佔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1901年11月26日,宅院北側廂房一個女嬰呱呱墜地,當天清晨,飄峰山頂紅霞簇擁,將楊家大屋映照通紅。父親楊昌濟甚是欣喜,將女兒起名開慧,號霞,字雲錦,寄託對女兒燦若雲霞、閃亮耀人的人生期許。多年後,楊開慧以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寫就了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壯美詩篇。
許國:“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20世紀初期,中華大地外遭列強入侵,內逢變法失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飽讀詩書的楊昌濟憂國憂民,但無奈時局不濟,只得隱居鄉間授徒自學。在女兒兩歲時,楊昌濟懷著教育救國的遠大抱負,隻身東渡日本主攻教育學,後又輾轉英國和德國,寒窗十年終學成歸來。年幼的楊開慧雖然沒有父親陪伴左右,但遵照父親信中囑咐,她四歲啟蒙讀書,六歲前已熟讀《百家姓》《木蘭辭》等書籍。七歲那年,她成為楊公廟官立第四十小學(今開慧學校)第一批女學生。出生書香世家的她,對求知始終充滿著濃厚興趣和極大熱情。隨著年齡增長、學識增進,楊開慧日漸萌生出“為國征戰”“為民出力”的信念。每當有人問她將來打算幹什麼時,她總是堅定回答:“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1913年,楊昌濟回湘後,在長沙城內出任教師。父親經常在家和毛澤東、蔡和森等登門求教的學生一起縱論天下大事,探討治學之道,求索救國之路,楊開慧與眾多英才一起討論學習,救國救民之情愈發熱烈。當時,毛澤東、蔡和森等進步青年立下“為救國,甘願終生不娶”的誓言;向警予、蔡暢等女校學生也表示“以身許國,終生不婚”。楊開慧對此十分認同,一度抱持獨身主義,性格溫婉內斂的她在手稿中透露,“我沒有希望過會同他(毛澤東)結婚”“我早已決定獨身一世的”。後來,志同道合的楊開慧和毛澤東結成伉儷,但他們以身許國的宏願始終不曾改變,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攜手前行、並肩作戰。
殉黨:“砍頭只像風吹過”
1918年夏天,楊昌濟受聘為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楊開慧隨之來到新文化運動中心——北京。這時的楊開慧已是進步刊物《新青年》的忠實讀者,李大釗等人在《新青年》上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文章,她讀了又讀,深受影響。1920年夏天,她得知毛澤東正在為開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化書社籌措資金,立即說服母親將父親病逝時北京朋友相贈的“奠儀”拿出來交給毛澤東。9月9日,文化書社在長沙潮宗街開張營業,成為毛澤東建黨活動的一個重要聯絡點。10月,楊開慧成為湖南第一批女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921年底,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全國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
入黨後,楊開慧在艱難、危險的鬥爭環境中,一直負責湖南地區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她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各個秘密聯絡點,收集工人運動動態和秘密情報,傳送黨的檔案和毛澤東的指示;接待各地來訪的工人代表,並擔任工人夜校教師,廣泛宣傳黨的主張。出於革命需要,她的足跡先後遍佈長沙、上海、廣州、武漢和韶山等多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楊開慧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鬥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絡的情況下,她仍竭力發展地方黨組織,參與組織和領導地下武裝鬥爭,在長沙、平江、湘陰邊界堅持鬥爭整整三年。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不幸被軍閥抓捕。在獄中,她滿懷對黨的赤子之情,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向難友們憤然揭露敵人殘酷罪行,鼓勵大家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教導一同被抓進監獄的兒子毛岸英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斥之:“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戀家:“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
1920年冬天,楊開慧以“不作俗人之舉”的非凡勇氣,不坐花轎不拜堂、不戴鳳冠不披紗,與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的宿舍裡組建了家庭。婚後,在黨內沒有任何職務的楊開慧始終以毛澤東家屬的身份,跟隨他出生入死。在家中,她不僅承擔著繁重的家務,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而且主動兼任丈夫的工作秘書,整理材料、抄寫檔案、簽發檔案,全力協助他開展革命工作。毛澤東的光輝篇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凝聚了她的心血。
1922至1927年間,楊開慧先後生下三個兒子。由於毛澤東事務繁忙,三次生產都未能陪伴妻子,然而楊開慧沒有半點怨言,對丈夫充滿了理解包容與關心祝福。孩子的到來也沒有使她放棄革命工作,只是讓她的情感世界裡多了一份掛念。她在手稿中寫道,“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他,一頭是小孩,誰都解不開”。自1927年8月,毛澤東離家領導秋收起義,楊開慧獨自支撐著一個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的家庭,她一邊牽掛著丈夫“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一邊又不得不為老母幼兒的未來早作準備。隨著“白色恐怖”愈演愈烈,預感到死神來臨的她,將飽含深情的書信藏匿在了家中牆縫。
被捕入獄後,敵人嚴刑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得到的答案都只有“不知道”三個字。敵人誘騙她,只要她在報上發表宣告,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就可以馬上獲得自由,得到的依然是斬釘截鐵的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我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臨刑前,她摟著孩子,留下最後遺言:“如果你們將來能夠看見你們的爸爸,就對他說,我沒有做對不起黨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幫他了,望他能夠多保重。”
霞光褪去何悽楚,光輝長照後人心。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楊開慧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老鄉們含著熱淚,連夜將烈士遺體運回板倉,安葬在老屋右側棉花坡上。1966年11月,楊開慧故居修復並對外開放,楊開慧紀念館同時掛牌成立。如今,由故居、烈士陵園、楊公廟、陳列館四部分組成的楊開慧紀念館已被評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湖南省國防教育基地、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等,成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
(選自《新湘評論》2021年第24期)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