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峰,位於海淀區 北安 河鄉,因嶺頭如一隻兀立的雄鷲得名,海拔約為450米。
明正德六年(1511)建的秀峰寺,30年代為農礦部地質調查所,該所在寺旁建有鷲峰地震臺,這是 中國 第一座近代地震監測站。1930年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鷲峰地震臺從1930年9月 20日開始記錄,每月把記錄到地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震臺交換。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共記錄了2472次地震,中間未曾間斷。對其中重要的地震,還參考和利用其它地震臺交換來的資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資料,編成鷲峰地震研究室專報出版。鷲峰地震臺的儀器裝置、管理水平及記錄質量等,都已達到了當時的世界一流水平。加之鷲峰臺地處在 亞洲 地震臺站較少的地區,所以觀測結果及研究報告很受世界同行的重視。
鷲峰地震臺是當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的一個下屬機構。當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很重視地震地質的研究。1920年 甘肅 發生大地震,翁文灝曾與王烈、謝家榮等奔赴現場,透過那次調查,翁文灝深切感到要加強 中國 的地震研究,必須建立地震臺,並需要有物理學基礎的人參加,才能取得更完善的資料。
鷲峰地震臺的建臺工作,始於1928年。當時北平的一位名律師林行規,同丁文江、翁文灝等地質界人士有很深的交情,且頗熱心於科學事業。他得知地質調查所要建立地震臺,便主動把他在鷲峰 新建 別墅旁的一塊空地捐給地質調查所,做建地震臺之用。翁文灝還透過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的介紹,請了李善邦來擔任這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
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 上海 人, 中國 物理學家、教育家, 中國 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中國 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我們都知道 中國 科技界有“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有“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趙九章,有“光學之父”王大珩,知道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卻不知道他們的老師—— 中國 當代物理科學宗師,原清華大學首任物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葉先生一輩子大公無私,從不為個人考慮。他終身不娶,視學生如兒女,對所有青年的關係都非常親切。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團結大家,協力做好工作,我們懷念他。我們要把葉先生那種偉大的人格、真正為國為民的品德繼承下來。——錢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