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的好萊塢電影和強勢的科技文化輸出讓美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但事實上,貧困卻在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肆意蔓延。
美國有1300萬兒童
生活在貧困中,
每6個兒童中就有
1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批准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
在世界上許多富裕國家中,
美國的兒童貧困率居高不下,
為什麼會這樣?
圖源: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這是一個歷來對貧困持偏見態度的國家。
貧困已經在美國的幾乎每一個角落落地生根,貧困的孩子們被隔絕在正常的美國生活之外。他們在人生最初的階段未被給予足夠的幫助,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也被剝奪了成長為可用之才而必須打下的基礎。
美國不曾缺乏與兒童相關的社會福利專案,令人擔憂的貧困率是多種政策失靈的結果,而這些失敗又是美國人自己做出的選擇。遺憾的是,美國當下真正缺乏的,是政治意願。
誰才是看不見的美國人?
美國從1969年起選擇採用“官方貧困測度”(Official Poverty Measure,簡稱OPM)作為其官方貧困線,但OPM的統計依據已經超過50年沒有更新過了。而且因為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變動與時俱進,OPM統計得出的數字都很低。起初採納這種測度方式時,美國的貧困線大約相當於普通家庭收入的50%(即中位線)。但如今根據通貨膨脹調整過的數字卻僅相當於普通家庭收入的30%。
美國還有一種“補充性貧困測度”(Supplemental Poverty Measure,簡稱SPM),SPM的統計方式更復雜、更新,測度範圍也更為全面,甚至包括了政府的福利專案,而OPM只統計現金收入。但SPM也並不足以應對貧困問題。
圖源: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2019年年初,透過SPM統計方式得出的貧困線不過比OPM略高一點點,將一個由兩個成人和兩個孩子組成的家庭的最低收入標準,從24,800美元提高到大約27,000美元。而蓋洛普公司的調查發現,人們認為一個普通美國四口之家每年必須大約有50,000美元的收入,生活才能“堪堪過得去”。
如果貧困線能設定得再現實一些,那麼美國的官方貧困率將大幅上升。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所謂的低收入應該差不多兩倍於官方公佈的貧困線,即對於一個四口之家而言差不多是50,000美元。若真將貧困線設定在目前的兩倍,那麼全美將有超過40%的兒童,即超過3,000萬的孩子們,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之中。
《被遺忘的孩子》電影劇照
在美國,如果家庭年收入低於貧困線標準,即貧困家庭,而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則為貧困兒童。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標準,美國大約有1,300萬“官方”貧困兒童,即1/6,而這個數字在法德兩國為1/10,在北歐國家則為1/30。
既有研究顯示,有1/3以上的美國兒童生活在一個被嚴重剝奪的家庭中:食物不足、由於金錢成本高昂而無法獲得醫療服務、住房嚴重擁擠等。他們買不起書,看不起電影,更不要提擁有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了。
聯邦政府每年少徵收的稅金中有大約17,000億美元流進了中上階層人士的口袋。可按目前的稅收支出計算,每年花在扶助貧困兒童身上的錢與分給中產階級以及富裕美國人的福利相比,前者還不及後者的十分之一。
《看不見的孩子》
如果以更公平、更新的標準衡量計算,美國真實的貧困人口約為6,000萬,真實的貧困兒童人數可以說超過2,000萬。不同的統計方式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美國的兒童貧困率高得驚人,但兒童貧困的悲慘與結果往往被大家忽略。
這些孩子長期生活在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痛苦之中,童年貧困的陰影將伴隨終身。生活在貧困中,即使是暫時的,也不利於認知能力、情緒控制和兒童的整體健康發展。
《小鞋子》電影劇照
2015年,美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兒童中有43.5%承受著低食物安全的折磨。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測算,全美所有撫養18歲以下兒童的家庭中,大約有1%處於“極低食物安全”的境地,也就是徹底沒有食物的狀態。美國的嬰兒死亡率也高於其他富裕國家。在全美所有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有40%上的是“赤貧學校”,貧困兒童有學習障礙的可能性是普通兒童的1.3倍。貧困也會影響這些孩子在成年後的薪資收入,貧困的孩子們想要突破階層的禁錮更是困難無比,尤其是有色人種。
在美國,兒童貧困造成的GDP損失已經高達1萬億美元。生產力降低、階層固化、健康開支大增、打擊犯罪成本上升……美國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其實是無法估量的。
誰該為貧困負責?
美國甚至不能就“有多少窮苦的美國人”達成共識,更不用說削減貧困人數了。美國人不同意問題的嚴重性或應該在哪裡設定貧困線,不同意到底是誰的錯,或者因為個體的不良習慣、無能為力、頻繁生育等情況所導致的無法養育兒童而指責窮人。
《看不見的孩子》
其實,早在19世紀初,美國對貧困的起因就形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意識形態陣營。奉行個人主義的陣營認為貧困是人們自己造成的,而結構主義者則認為導致貧困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工作,缺乏政治權利以及種族歧視。但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認同“貧窮文化”的第三個陣營,認為導致貧困的既有自身行為,也因制度結構。
但從總體上講,個人主義的觀點仍舊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樣的觀點與等級觀念、種族觀念、精英主義以及一些宗教態度都很契合,而且還與商界宣稱政府幹預會破壞和阻礙效率及發展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們認為政府能力有限,害怕慷慨的福利會使得太多窮人和工人養成依賴。
圖源:BBC紀錄片《美國窮孩子》
很多美國人擔心扶貧以及收入支援專案會使得受益人過度依賴政府,所以他們最終決定社會救助專案應該對受益人提出工作要求,於是美國貧困群體能夠無條件獲得的現金補助越來越少。然而,在歐洲和加拿大,類似的現金補貼計劃獲得了成功並且它們也沒有附加條件。
關於貧困根源的意識形態鬥爭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對貧困人口、政府政策以及美國人瞭解誰應為貧困負責而產生影響。而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和階級優越感更突出了這一點。
或許,美國人是時候該重新審視自己了,改變自己對待種族的態度、對待貧窮的態度,並認識到這個國家兒童貧困的嚴峻現實。
看不見的孩子
[美] 傑夫·馬德里克,汪洋 / 周長天 譯
● 探究美國兒童貧困的真相,一部美國貧困兒童的生存實錄
● 美國有1,300萬兒童生活在貧困中,每6個兒童中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 為什麼30年來美國的社會福利政策沒有幫助到最需要的人?
●生產力降低、階層固化、健康開支大增、打擊犯罪成本上升
● 美國正在為兒童貧困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