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多人買房,明明買150平的房子到手就成120,為什麼就少了30平方呢,在現在房價動不動十萬八萬一平方的情況下,30方委實不少了。那這其中的差值到底去哪了呢?這裡其實涉及兩個知識點,就是建築面積包括了套內面積還有公攤面積,150平方米其實是建築面積,而不是套內面積。
公攤面積就是共同分攤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築面積,如樓梯,走廊,電梯井,停車場,但是呢公攤面積產權是屬於開發商的,簡單來說呢,公攤不屬於你的,但你還得掏錢的購買的面積,因此很多人認為公攤越小越好。但是呢有些開發商,設計的公攤面積是非常不合理呢,正常情況下,7樓以下普通住房,得房率基本在85%~90%之間,7至15層帶電梯的小高層,得房率在78%~85%之間,15至30層的中高層往往帶有多個電梯間,得房率在73%~80%之間。別墅型別,公攤極少,得房率普遍達到92%以上,但是有些房子的得房率不到70%。所以買房的時候一定要好好了解公攤面積搞清楚它究竟都包含了哪些,佔建築面積多少。
其實公攤面積從1995年開始實施到現在,從一開始為了方便業主到現在成了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存在。現在很多人提議要取消公攤面積,其實取消不太實際,畢竟走廊還是要走的,還是要享受物業管理的。但是還是要好好管理的,畢竟已經妖魔化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一輩子可能買一套房,而且國內房價已經是天價了,對處於正在拼搏的年輕人來說,房價真的可以說是天文數字,辛辛苦苦攢夠了首付,以為生活能穩定下來了,沒想到掉進開發商的套路里,真的是苦不堪言,而且現在房價已經要麼高了,公攤面積佔比還那麼重,我們這些八零九零什麼時候才能買的起三房呀。
希望以後可以控制下來,迴歸正常吧。
好了這期就到這裡,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