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網站1月2日發表一篇文章稱,研究證明“不服老,才可能真不老”,作者是戴維·羅布森。全文摘編如下:
十幾年來,帕迪·瓊斯一直透過表演薩爾薩舞吸引著全球觀眾。2009年,她在西班牙達人秀節目中一舉成名,此後在英國、德國、阿根廷和義大利獲得了成功。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瓊斯80多歲,這使得她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薩爾薩舞者。瓊斯在英國長大,一直熱衷於跳舞。婚前,她是專業舞者。22歲時,她與丈夫戴維結婚,並生下了4個孩子。直到退休後,她才重新開始跳舞,而且廣受讚譽。2014年,瓊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不會拿自己的年齡當藉口,因為我既不覺得自己80歲了,也不會像80歲那樣行事。”
50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我們都應該持與瓊斯相同的態度——因為它可以充當強效的長生不老藥。與那些將衰老與無助和衰退聯絡在一起的人相比,那些將衰老過程視為個人成長潛在機會的人在70歲到90歲時,其健康狀況往往要好得多。二者差異反映在其細胞的生物衰老狀況和總體壽命上。
在我研究過的所有關於思想與身體之間關聯的說法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以下說法,即我們的思想能夠影響我們的衰老過程和壽命。事實證明,科學也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強有力的證明。
“時光倒流二十年”的試驗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進行了一項非同尋常的試驗。
1979年,她讓一群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完成了各種認知和體能測試,然後帶他們到附近一座修道院休養一週。那座修道院被裝修成上世紀50年代末的風格——那裡所有的一切,從客廳裡的雜誌到廣播中播放的音樂再到可供觀看的電影,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精準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像在1959年時那樣生活。他們必須用現在的時態,來為那個時期的自己寫自傳,並被告知要儘可能獨立行動。
研究人員每天還組織兩次討論,參與者必須談論1959年發生的政治事件和體育賽事,彷彿那些事情正在進行中,而且不能談論在那之後發生的事情。目的是透過所有這些關聯,喚醒他們內心年輕的自我。
為了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又邀請一批參與者進行了為期一週的休養。雖然佈置、飲食和社交等因素保持不變,但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參與者回憶過去,不要明顯表現出彷彿重回到那個時期。
大多數參與者有一些改善,休養後的測試結果優於之前的測試結果。但第一組參與者獲益最大,他們更充分地沉浸在1959年的世界中。比如,第一組有63%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得分顯著提高,而對照組中僅有44%的人得分顯著提高。第一組參與者的視力好轉,關節更靈活,雙手更靈巧。
儘管這些研究結果看似很誘人,但畢竟是基於很小的樣本規模。非同尋常的論斷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認為我們的思維模式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我們生理上的衰老過程,這一觀點就像科學理論出現那樣非同尋常。
態度不僅反映衰老還導致衰老
在提供這一證據方面,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貝卡·利維一直領先。在其最早、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一篇論文中,她研究了來自俄亥俄州衰老和退休縱向研究專案的資料。該專案自1975年起對1000多名參與者進行了研究。
調查開始時,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在參與調查後不久,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就衰老問題發表看法。例如,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對“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沒用了”這一說法有多贊同進行打分。
利維發現,令人相當驚訝的是,在研究開始後,態度更積極的參與者平均存活了22.6年,而對衰老的解讀更消極的參與者平均存活了僅15年。即使利維在調查開始時對他們的實際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已知風險因素(比如社會經濟地位和孤獨感)進行了控制,但這種關聯依然存在。
2002年,利維發表了該研究結果。時至今日,這一發現仍和當時一樣意義非凡。利維及其同事寫道:“在本案例中,一個很有可能的原因目前已知悉:社會認可的缺乏對老年人的健康有影響。”
後來的研究更加證明了人們的預期與其生理衰老之間的關聯,同時駁斥了一些所謂更合情合理的解釋。例如,你也許會認為,人們的態度反映出他們的衰老,而不是導致了衰老。然而,許多人早在自己本應開始體驗到與年齡相關的行動障礙之前,就贊同某些歧視老年人的觀點,比如認為“老年人沒用”。而利維發現,根據人們在三十五六歲時表達的此類觀點,可以預測其最遠至38年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