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伊拉克突然大舉入侵科威特,以極短的時間佔領科威特全境,意圖使其變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這是一場明目張膽的侵略。
此後的半年間,國際各方紛紛敦促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然而薩達姆政府態度強硬,並沒有放棄侵略的意思。
以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多國聯軍經過聯合國授權,隨時準備對伊拉克發動軍事進攻。伊拉克岌岌可危,正在面臨一場戰爭浩劫。
然而,此前與伊拉克關係親密的蘇聯,卻遲遲不見行動。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甚至多次指責伊拉克總統薩達姆。
蘇聯為何不幫伊拉克,反而加入聲討伊拉克的隊伍裡?
蘇聯在戰爭之前曾與伊拉克有著親密的關係。
蘇聯的地理位置與海灣地區離得非常近,蘇聯南部直接與伊朗北部相接壤。而且蘇聯境內長期居住著超過4300多萬的穆斯林,由此可見,蘇聯在海灣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戰時期,蘇聯作為反法西斯大國,雖然意識形態方面與海灣國家存在差異,但仍然在這一地區有著空前的影響力。
1944年蘇聯與伊拉克建交,1958年蘇聯與在伊拉克發動政變的卡塞姆新政府建立友好關係,並提供了全方位援助。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就十分重視與伊拉克政府的合作,雙方與1972年4月9日,簽訂有效期長達15年的《伊拉克——蘇聯友好合作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雙方不僅在政治、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領域全面合作。而且在反對“帝國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問題上,立場一致,雙方將在軍事防禦、國際事務中展開緊密合作。
這份條約的簽訂,讓蘇聯和伊拉克之間的關係親密起來。此後,蘇聯向伊拉克出售大批蘇式武器裝備,並且派遣數百名軍事顧問前往伊拉克指導軍隊訓練等。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70%以上的武器來自蘇聯,包括米格-29戰鬥機,T-72型導彈以及飛毛腿導彈這些在當時非常先進的武器,總價值約達到130美元以上。
不但如此,蘇聯在伊拉克境內還有8000名各領域的技術人員和專家,援建專案300餘個,發放貸款高達60多億美元。
除此之外,蘇聯還是伊拉克當時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從伊拉克進口1000多萬噸原油。伊拉克已經逐漸成為蘇聯的重要能源供給地。
然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在海灣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聯並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首先,是來自伊拉克、和國際社會方面的外因。
伊拉克確實對科威特採取了侵略行為,蘇聯作為世界大國,沒有立場去支援伊拉克的行為。
為了維護蘇聯的國際形象,蘇聯方面在事件伊始就沒有站在本國盟友的一方,而是依據國際關係準則對伊拉克的侵略行為表示譴責。
除此之外,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雖然之前就已採取外交手段,敦促伊拉克方面從科威特撤軍,但是美國如此迅速地採取軍事手段也是他沒有預料到的,蘇聯方面來不及阻止。
1991年1月16日,在美軍襲擊伊拉克的前一個小時,美國前國務卿貝克才將此事告知蘇聯外長梅爾特內赫。
之後的一個小時內,儘管戈爾巴喬夫分別致電美國總統布什、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蘇聯駐伊大使等,希望透過非軍事方式解決問題,儘可能保全蘇聯在伊拉克的利益。
但是戰爭來得猝不及防,一小時內的努力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此後,戈爾巴喬夫在媒體上發表公開講話稱,對於戰爭爆發感到非常遺憾,希望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遏制其蔓延擴大,儘早結束戰爭,使海灣地區恢復平靜,他同時強調,戰爭的責任主要在伊拉克,薩達姆應當考慮伊拉克人民的利益。
交火期間,儘管蘇聯多次交涉斡旋,但是伊拉克方面態度非常強硬。此前,在聯合國商討海灣問題的解決方案時,蘇聯曾經強烈反對發動軍事進攻,但由於薩達姆態度依然強硬,局勢沒有發生改變,透過談判解決爭端的提議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最後,甚至一部分的蘇聯高層對薩達姆的頑固不化感到不快,他們表示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海灣問題,但是蘇聯不會參與進攻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某種意義而言,蘇聯並不是不想幫助伊拉克,但是薩達姆的毫不讓步,讓蘇聯喪失了從中斡旋的餘地,薩達姆的錯誤決策也最終導致蘇聯無法對伊拉克伸出援手。
其次,蘇聯本國的情況,也使得其無法出手幫助伊拉克。
1990年,蘇聯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國內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不平衡加劇,農業由於集約化政策而狀況不佳,必須大量進口糧食,這使得蘇聯政府不得不動用本國外匯和黃金儲備。
但是,這些舉措依然沒堵住窟窿,無奈之下只得大舉外債,以至於蘇聯近幾年的全部石油出口所得,用於還債。
然而,海灣戰爭前後,美國向國際原油市場大批次、定期投放石油,國際油價持續下滑,使蘇聯無法賺取利潤,財政入不敷出。在沒有錢的情況下,蘇聯即便想要干涉中東局勢,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國民經濟結構的失衡,再加上蘇聯整體社會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達581億盧布,整體經濟下滑趨勢無法挽回。
這種情況下,出兵幫助伊拉克更會讓蘇聯財政雪上加霜,這是蘇聯高層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從政治的角度而言,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批判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方針,他認為:蘇聯應當從現實角度出發處理國際事務,不應只從蘇聯利益出發,應該善於尋找共同利益,積極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而不是將蘇聯本國的意識形態強加與人。
因為這樣的新政策,蘇聯與其他諸如沙特、阿聯酋、卡達、巴林以及科威特這樣的海灣國家之間的關係友好發展,甚至與沙特和卡達正式建交。
這些跡象表明,在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聯,已經開始淡化意識形態方面的爭鬥。
這種情況下,蘇聯並不會僅因為其在伊拉克的部分利益,而放棄新的外交策略,更不會出兵站在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立面,來幫助伊拉克。
更何況,蘇聯與伊拉克雖然是長期的盟友關係,但是兩國之間並不是沒有齟齬。
勃列日涅夫時期與伊拉克雖然關係緊密,並且努力在海灣地區擴大蘇聯的影響力,但是伊拉克並沒有因為接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就在聽命於蘇聯,相反伊拉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兩國雖然在部分領域合作頻繁,但是政治外交上並沒有高度一致,此前的兩伊戰爭中,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沒有能夠對戰爭雙方施加影響,這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海灣國家獨特的意識形態所導致的。
海灣戰爭時期,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已經減弱,此時若是選擇支援伊拉克,無疑是將蘇聯推到了整個中東地區國家的對立面,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蘇聯雖然沒有派遣武裝力量協助伊拉克,但是在整個海灣戰爭期間卻一直不斷地動用外交力量促進交戰雙方對話,希望藉此保住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投資和利益。
因此,蘇聯對於戰爭的態度,已經十分清楚了。蘇聯只想要伊拉克儘快從科威特撤軍,海灣地區恢復和平。
所以,戈爾巴喬夫在戰爭打響後,呼籲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國家不要捲入戰爭中,同時他警示其餘各國應當防止海灣戰爭進一步擴大,以免超過安理會授權範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他致電薩達姆,希望其站在伊拉克本國利益,從現實出發,考慮停戰。
蘇聯政府的努力促成了伊拉克外長阿齊茲訪問莫斯科,蘇聯方面提議停戰,並提出幾個條件,第一,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伊軍與多國聯軍停火。第二,蘇聯將維護和支援伊拉克重建以及伊拉克的邊界安全。第三,蘇聯將保證薩達姆個人不受制裁。
但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美國的反對。美方認為,這項建議並沒有明確伊拉克撤軍的時間,且蘇聯作為非參戰方,無權替多國聯軍做出決定。
在美國看來,其軍隊在戰場上已經有了決定性的優勢,能夠在一夕之間贏得勝利,並不需要蘇聯在此時機插手,蘇聯此時提議的目的還是為了贏得政治資本,並在戰爭結束之後方便插手伊拉克事務。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徹底推翻對其強硬的薩達姆政府,扶植一個政治上倒向西方、倒向美國的伊拉克政府,以增強其在海灣地區的控制力。將這一地區的能源完全掌控。
面對美國的強勢,戈爾巴喬夫最後還是選擇了妥協。1991年2月24日,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地面發起全面進攻,而蘇聯發言人公開表示:“無論海灣戰爭如何發展,蘇聯都會在安理會與美國協商一致,不會給美方施加任何壓力。”
這算是蘇聯默認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伊拉克的進攻,也算是正式地放棄了蘇聯在伊拉克的利益。
在蘇聯表明立場後,伊拉克的結局已經註定。儘管伊拉克人數眾多,但是盟軍的現代武器所展現出的強大攻擊力使伊軍很快潰敗。
薩達姆政府無力迴天,只能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針對海灣問題的662號、674號決議,同意從科威特撤軍、並且歸還科威特領土、向科威特支付戰爭賠款。
作為交換條件,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停止了對伊拉克的進攻。
至此,海灣戰爭以美國的勝利宣告結束,蘇聯似乎也即將走向另一個結局。
作為冷戰後的第一次區域性戰爭,海灣戰爭中美軍對於戰場碾壓式的統治力,以及高科技現代化裝備在作戰中的應用,改變了全世界各國對於戰爭中應以陸軍、戰略戰術為主導的軍事思想。
但是,海灣戰爭對於伊拉克民眾而言,是一段充斥著血淚和傷痛的記憶。
伊拉克人民還不知道,在美蘇對峙的平衡被打破之後,緊隨其後的又將是另一場鋪天蓋地的戰火,民眾依然在煉獄般的戰爭中苦苦求存,對於那裡的平民百姓而言,和平似乎離的那麼遙遠,那麼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