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醒民 王志禎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4位中醫大家治療“骨質疏鬆”的臨床經驗。
由於多種因素造成全身骨含量減少、骨密度下降、骨組織的顯微結構發生改變的一種病症,稱為骨質疏鬆症。
目前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佔本病的90%,它包括絕經後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特發性成人骨質疏鬆和幼年骨質疏鬆;繼發性骨質疏鬆症是由各種疾病和各種藥物所引起的。
本病一般屬中醫學“腰痛”、“痺證”、“骨痛”、“骨痿”、“骨痺”等範疇。
石印玉診治經驗
一、補益肝腎是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首要方法
石老認為,骨質疏鬆症就松而言是“痿”,若以痛而言屬“痺”,其根本為本痿標痺。
補益肝腎等中藥可以達到維持或輕度增加骨重效果,與除雙磷酸鹽以外的大部分西藥療效相近,在改善全身症狀方面的效果比西藥為優。
石老常用補腎填精方藥治療骨質疏鬆症,如用淫羊藿、肉蓯蓉、補骨脂補腎陽益精血;何首烏、石斛補肝腎之陰;牡蠣歸肝腎之經。
考慮到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療程較長,石老認為在中醫各種治療方法與藥物劑型中,膠囊服法較為方便,如可以用密骨膠囊或仙靈骨葆膠囊治療。
密骨膠囊是石老常用的製劑,由何首烏、淫羊藿、骨碎補等7味中藥組成,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之功;仙靈骨葆是常用成藥,由淫羊藿、續斷、補骨脂、地黃、丹參、知母等藥物組成。
二、健脾與適度鍛鍊對骨質疏鬆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傳統中醫理論中有補腎不若補脾之說,蓋補腎藥較多滋膩之品,如用之不當,則難以長期服用;而補脾藥多益於胃納攝食,適宜長期服用。
故石老用山藥、陳皮等製成的健脾方咀嚼片,臨床上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效果與密骨膠囊等藥物相近。
石老認為,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同時,也應輔以適當的鍛鍊。臨證時常鼓勵患者增加活動量,認為透過適度的鍛鍊來促進氣機流通,有利於經脈濡養功能的改善。適度運動如太極拳等有預防骨質疏鬆症發生的作用。
三、正確處理骨質疏鬆症“痛”與“松”的關係
石老告誡,骨質疏鬆症在治療上要把握“痛”與“松”的關係,患者因“痛”而來,若醫者僅從“松”而治,則效果多難理想。
骨質疏鬆症也被稱為沒有痛苦的疾病,只是在生活中發現某些老人有些駝背或身高變矮。
近來骨質疏鬆症引起廣泛關注,但大多由骨密度檢查與篩選而得骨質疏鬆的結果,就其症狀而言多為輕微腰背痛,仔細追問則有一些不甚嚴重的腎虛相關症狀。
若患者因疼痛而就診,經檢查認為屬骨質疏鬆症者,一般腎虛為其次而瘀阻為其主,因此治療宜先用活血清熱藥。
同時石老認為,骨質疏鬆症的療效標準應基於臨床症狀改善,而非骨量變化,先當用辨證鎖定湯劑蕩其症,後用補益肝腎健脾諸法緩圖根本。
張文泰診治經驗
一、病因病機
①肝腎乃壯筋骨之本:腎之陰、陽充足與否,肝藏血與疏洩之職是否正常,與骨之強壯一脈相關,是筋骨強壯的根本所在。
②脾胃為養筋骨之源:脾胃能透過雙重途徑影響筋骨,是筋骨的營養之源。
③勞逸、寒溼、血瘀等為外因:在臨床中不難發現,本病大多以本虛為主,即肝腎、脾胃之虛,但是又有不同程度的標實夾雜,即勞逸、寒溼、血瘀等,甚者可因標實而致本虛。
肝腎、脾胃虛弱之後,更易受勞逸、寒溼、血瘀等因素侵襲,而這些因素侵襲之後,又可致肝腎、脾胃益虛,使病情日趨重矣。
二、辨證分型
①腎虛之證:腰膝疼痛,四肢倦怠乏力,伸屈不利,發脫齒搖。
偏陰虛者可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乾額紅,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數;
偏陽虛者可見腰、髖、膝關節等處冷痛,面色白或黧黑,溲頻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陰陽兩虛者可見腰膝痠軟,足跟痛,面色少華灰滯,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脈沉無力。
②肝鬱氣滯:腰脅脹痛,身倦乏力,性急易怒,失眠多夢,筋脈板滯,麻木,活動不利,舌淡苔白,脈弦。
③肝腎陰虛:腰背疼痛或駝背,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筋脈拘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健忘,目幹畏光,視物不清,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④脾胃虛弱:腰脊痠軟疼痛,活動時加重,神疲體倦,四肢乏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少氣懶言,面白少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三、治則治法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對本病的治療應從全面而清晰的病因病機入手,注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從本病病因病機不難發現,肝腎乃壯筋骨之本,是強壯筋骨的先天原動力,直接影響著筋骨,所以肝腎異常是導致本病的核心,其他致病因素最終亦可透過影響肝腎而導致本病。
脾胃為養筋骨之源,是骨骼生長、發育的後天發動機,對筋骨的影響舉足輕重。
而勞逸、寒溼、血瘀等外因又可夾雜其中,相互影響、轉化,綜合致病。
針對於此,應以滋補肝腎為主,以壯筋骨、健運脾胃為輔,以養筋骨,辨證地消除各種外因,綜合治療。本病治療應標本兼治,有補有瀉。
四、方藥運用
張教授經實踐總結組成了獨具特色的治療本病的基本方:鹿茸、龜板、狗脊、人參、補骨脂、菟絲子、茯苓、三七、當歸、水蛭、砂仁、雞血藤。
在基本方基礎上,可隨證加減。
腎陰不足者,可酌加生地、枸杞子、女貞子等;腎陽衰微者,可酌加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等;
陰陽兩虛者,可酌加黃精、山藥、制附子等;肝鬱氣滯者,可酌加柴胡、鬱金、乳香、沒藥等;
肝腎陰虛者,可酌加山茱萸、川斷等;脾胃虛弱者,可酌加白朮、薏苡仁、山藥等。
莊洪診治經驗
一、瘀與骨質疏鬆症的關係
莊教授從中醫學整體觀分析,認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為機體衰老或感受外邪,導致氣血失和不運,血脈滯澀,經脈痺阻而罹病。
氣血對骨骼的滋養是骨骼維持正常形態和功能的關鍵,而一旦瘀血阻滯,脈絡不通,骨失氣血滋養,必發為“骨痿”。
可見血瘀是骨質疏鬆症的重要環節,與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二、從瘀論治,貫穿始終
莊教授認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骨疾病,病程較長,久病必瘀,血瘀為骨質疏鬆症發生發展的必然階段及重要環節,強調骨質疏鬆症血脈瘀阻的病機特點,其證與氣血功能紊亂和失調有關。認為從瘀論治骨質疏鬆症應貫徹始終。
臨證多以葉天士久病入絡和張錫純活血化瘀理論為準繩,著重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法。
常用當歸、丹參、鬱金、川芎作為基礎活血化瘀藥,偏於氣滯者加用白芍,偏於血瘀者加用赤芍。
三、從瘀論治,善調氣機
莊教授善於利用氣與血的協同關係,提倡化瘀必先調氣,氣行則血流自暢,透過疏暢氣機,達到活血化瘀目的。
臨證注重溫腎壯陽氣以化瘀,善用附子以溫陽壯氣,用黃芪益元氣,使氣血暢通。
激素性骨質疏鬆多屬陽虛血瘀,臨床用藥重用黃芪、附子,輔以制川烏。
莊教授強調絕經後骨質疏鬆症應注意肝氣鬱滯的病機特點,治療應重視肝的疏洩功能對調節血液執行和氣機升降的影響。
臨證化瘀常配合疏肝利溼法,旨在使氣機通達,血行流暢,以利肢體功能恢復。
臨床常用香附、川芎、丹參等行氣活血藥與鬱金、柴胡等疏肝藥合用,還常將柴胡與桔梗、牛膝、枳殼巧為配伍,調暢氣機,行氣活血。
莊教授臨證化瘀多健脾胃,常用蒼朮配升麻,蒼朮氣香而性燥,質重而味厚,洩濁降胃氣,配升麻質輕而味薄,升發脾氣,臨床用治骨質疏鬆症所致的胸背痛,頗多效驗。
劉慶思診治經驗
一、病因病機
劉老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認為,骨質疏鬆症尤其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因衰老所造成。
中醫學對衰老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其中腎虛、脾虛、血瘀與衰老相關說是主要學說,故因衰老而發生的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腎虛、脾虛與血瘀。
老年人臟器俱虛,尤以腎虛為主,兼有脾虛、血瘀。先後天之精均藏於腎,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易導致腎虛。脾虛時,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導致腎虛。腎虛、脾虛易導致血瘀。
腎主骨,骨賴氣血以滋養,腎虛、脾虛、血瘀時,氣血生化乏源,骨失所養,脆性增加,發生骨質疏鬆。
現代研究證實老年人多臟器虛衰,氣血周流不暢,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故劉老首創“多虛多瘀”為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病機。
治療時當兼顧“虛”與“瘀”,劉老認為,腎虛、脾虛是基礎,血瘀是脾腎虧虛的產物;血瘀與腎虛、脾虛相互影響。
二、辨證論治
劉老治療骨質疏鬆症有三種觀點:整體觀、平衡觀、辨證觀。
治療骨質疏鬆症,不能單從補腎壯骨入手,而應結合骨質疏鬆症“多虛多瘀”的病機特點,做到辨證論治,糾正失調的陰陽,達到新的平衡,從而起到防治骨質疏鬆症的作用。
認為常見的證型有四種:腎陽虛型、脾腎兩虛型、腎陰虛型、血瘀型。並認為複合型較多,單一證型較少。
根據對骨質疏鬆症病因病機特點的認識,治療骨質疏鬆症應以“補虛化瘀”為治則,即除調補脾腎外,活血化瘀也是重要治法。
劉老從中醫對骨痿的認識並結合現代衰老學說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補腎壯骨,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原則,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工作,研製出偏補腎陽的中藥骨康口服液。
其中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何首烏、熟地黃補腎壯骨,填精益髓;黃芪、大棗益氣健脾;當歸、丹參活血通絡止痛。
劉老認為,臨證中骨質疏鬆症腎陽虛型較腎陰虛型多見,故用藥以溫補腎陽的藥物為主,兼顧腎陰不足。
若陽虛寒溼盛,酌配吳茱萸、乾薑、附子等溫陽祛寒溼之品,但應嚴格根據病情及其變化發展而調整用藥劑量,切不可重施溫陽之品以耗劫真陰;
若陽虛而兼水腫症狀明顯者,配以茯苓、澤瀉、木香、佛手、香櫞等以行氣利水而消腫;
若兼肝鬱諸證明顯者,伍以川楝子、香附、薄荷、柴胡、白芍等疏肝柔肝以解鬱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風溼病中醫經驗整合》,張醒民、王志禎、劉旭東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