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方傾燃
編輯丨麥 子
美編丨CBEA獨耀
新年伊始,電池生產企業尤其是動力電池類生產企業都在忙著“囤鋰”。
1月13日,有訊息稱,智利將五份鋰開採合同中的兩份給了比亞迪智利公司和一家當地公司。比亞迪出價6100萬美元,獲授8萬噸鋰產量配額。比亞迪方面向媒體證實了這一訊息。
同日,外媒報道稱,LG新能源已與澳大利亞鋰礦生產商Liontown Resources簽署採購協議。雙方約定從2024年開始,LG新能源在5年內將採購70萬幹噸鋰輝石精礦,到期後可再延長5年。據測算,70萬幹噸鋰輝石精礦,可滿足約25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鋰需求。
而就在前一天,億緯鋰能公告稱,公司以1.44億元競拍取得興華鋰鹽35.29%股權,另外以5601.58萬元受讓興華鋰鹽13.71%的股權,合計將直接持有興華鋰鹽49%的股權。
收購興華鋰鹽的前一天,億緯鋰能還發布公告稱,與藍曉科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鋰資源產業鏈進行深入合作佈局,並積極參與西藏結則茶卡鹽湖鋰資源的開發利用。藍曉科技將促使專案相關各方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價格向公司及其指定方長期優先供應合格的鋰鹽,協議暫定合作期限15年。
近日,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鋰行業是一個長週期高景氣度的‘馬拉松賽道’。天齊鋰業將繼續保持對優質鋰資源的關注,重點推進現有產能擴張專案。”
時間如果再往前撥,在2021年,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比亞迪等頭部電池生產企業均進行了一系列的上游鋰資源和原材料的深度佈局。但是從未來產能需求,以及資源端的供給來看,企業似乎覺得還遠遠不夠。
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52.1萬輛,增長了1.6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3.4%,較2020年增長了8個百分點。
基於對2021年市場快速爆發的認知,以及終端市場對於新能源汽車接受度的提升,有行業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望達到550萬輛,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大機率會突破600萬輛,市場滲透率會在22%左右。
事實上,基於對電動汽車、儲能市場鋰電池需求的推算預測,頭部電池生產企業在2021年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產能擴張和供應鏈安全的建設。
在產能方面,包括寧德時代、弗迪電池、LG新能源、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孚能科技、遠景動力、欣旺達、力神電池、捷威動力等悉數進行了大規模的產能佈局。相關在建、規劃產能已經超過2000GWh。
如果基於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和國外市場的增長速度來看,鋰資源的需求緊張會在接下來幾年愈發緊張。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2021年12月釋出報告稱,由於鋰的使用超過了產量,並耗盡了庫存,隨著需求進一步增長,預計2022年將出現鋰短缺。而國際能源署預測資料顯示,受下游市場需求的推動,僅靠現有和在建的鋰礦生產專案,到2030年全球將出現約50%的鋰需求缺口。
同時,伴隨著動力電池需求“井噴”,而鋰資源產能建設時間錯配,以及庫存快速消耗,2021年包括鋰精礦、碳酸鋰等關鍵材料也大幅攀升。市場資料顯示,2021年電池級碳酸鋰均價漲幅更是高達418%。
對於電池企業來說,為了保障未來產能穩定市場,供應鏈的安全更為重要。在業內人士看來,電動汽車、儲能市場對於未來數年鋰電池需求快速增長的確定性非常強,因而鋰礦、鋰鹽等上游產品的安全、穩定供應將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甚至重要競爭力。另外,各種原輔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之下,買礦、鎖礦就成為最有生存安全感的應對之策。
在鋰礦資源佈局方面,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等電池企業均已經出手。
例如在國內鹽湖鋰資源方面,寧德時代、比亞迪早在幾年前就紛紛透過參股、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進行了佈局,如2010年,比亞迪參股中國最大的鹽湖鋰礦扎布耶鹽湖,投資了西藏扎布耶鋰業18%股份,在上游原材料方面做好了一定的戰略儲備;2017年,比亞迪公告稱,研發突破了鹽湖提鋰技術,並基於此與鹽湖股份合資開發青海鹽湖鋰資源。
2021年,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也開始大手筆涉足。其中,2021年7月,億緯鋰能連發多個公告:收購金崑崙鋰業28.125%股權,同時與金崑崙鋰業成立合資公司,分期投資不超18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專案;1.1億元收購大華化工5%股權,大華化工享有大柴旦鹽湖採礦權;公司控股股東西藏億緯控股有限公司擬收購大華化工29%股權。
同年11月,欣旺達同鹽湖工業、華友控股、華能投資、西安金藏膜四家新能源企業組成“資源+技術+資本+市場”四位一體的聯合體,與青海省政府簽署了《青海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鋰電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相關方將圍繞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及鋰電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建設,以鹽湖豐富的鋰資源為基礎,助力青海省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及鋰電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
同年12月,國軒高科與鹽湖股份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擬在新能源、鋰電、科技研發、鋰鎂材料、人才培養等領域深度合作,進一步提升彼此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
此外,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還在國內鋰礦資源方面也均進行了深度佈局。
目前,頭部企業中,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在動力、儲能電池產能目標規劃上,分別提出了到2025年實現500GWh、600GWh的產能目標,為保障產能安全釋放,相信這兩家企業未來在上游資源端的佈局動作也會頻頻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