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以及愛過的人——《艾薩布蘭卡》
情到深處,我們總也管不住自己的言行舉止,總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是“人之常情”!
可你知道嗎?你的品性和生活的層次,也在不知不覺中,暴露得一覽無餘!
標題:《心理學:層次很低的女人,微信上、生活中,越容易暴露三種“慾念”!》
一、“傾訴欲”,直觀表現:抱怨
這類女人常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1、我那麼愛他,他怎麼就不知道呢?他怎麼就不愛我呢?
2、又不是我的錯,個個都來怪我?搞笑!
3、我到底哪裡不好?我到底哪裡做錯了?我改還不行嗎?
……
她們抱怨生活空虛、工作乏味、社交無趣,抱怨他人不識好歹!
從來都是准許她命令、指揮別人,而不允許任何人對她提出任何建議或意見。她們接受不了任何人的想法!
你叫她散散步,她說“你是不是閒”?你叫她看會兒電視,她說“傷眼睛,你是不是想我瞎”?你叫她多吃點,她說“我正在減肥你又不是不知道”……
1、當她對你有所要求時,你必須接受,也必須立即、馬上照著她說的做,容不得你有半點疑慮或遲鈍。
2、否則,你就是不愛她、就是不尊重她,輕易就能激起她的憤怒!
她說的什麼都是對的,做的什麼都是正確的,做的什麼都是錯的、不對的。這就是她們的基本邏輯!
她們自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決策者,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意見和建議。只准自己輸出,不準自己輸入。這就是“抱怨”的前提!
習慣性抱怨,至少暴露了一個人的5種“內心狀態”!
1、承受生活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
2、存在極強的溝通意願。
3、存在關係訴求,但關係極差,對關係質量極不滿足。
4、喜歡比較、內心擔憂且恐懼,看不見身邊的好,也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人。
5、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滿,對生活與現實感到無能為力,內心充滿了無助。
正是以上五點內心狀態的共同作用,她們急需尋找一個情緒發洩口。
稍好一些的女人,她只會向親朋好友抱怨!
因為基本的理智告訴她,只有親近的人,才會耐心地聽她把話講完,並且不會對她有所指責。這其實是利用了親友的“縱容”,是極其“自私”的一種行為!但她們不在乎,至少她不會“二次受傷”,不會迎來“傾聽者”的指責、嘲諷和貶低。
愚蠢的女人,逢人就抱怨,也不論別人願不願意聽,總之她一定要說個不停。事實上,這也充分暴露了她的“人際關係”!
正是沒有親朋好友,或者有,但是親友都不願意聽她抱怨,都在試圖逃離她,所以她只能向外人抱怨。這也是愛抱怨的人,必須承擔的後果:失去、離開。
抱怨,是極其常見的一種人際交往反應!
1、有的人,自視甚高,會因為得不到賞識、幻想遇不見伯樂而抱怨。
2、有的人,因為無能,卻又拒絕承認,於是想透過抱怨來推卸責任。
3、有的人,想透過抱怨引起他人的注意。
第三種情況最為普遍,一般發生在親密關係、婚戀關係中。
我們只能說:習慣性抱怨的人,“有理智”,但是“理智不足”,而不能說她們不具備理智。
恰恰是因為她們具有理智,所以才選擇了抱怨的方式表達對自己的無能、對世界的不滿。
心理學上認為:抱怨,是一種“負向偏向思維”(只看見不好的事情,看不見好的事情),是“小我”壯大自我的表現(抱怨、指責能彌補個體的不安感,獲得優越感)。也是減緩內心焦慮、主動尋求治療的一種體現!
抱怨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無休止的抱怨。月滿則虧、過猶不及,這是每個成年人理應具備的“認識”!
當一個人只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習慣忽略別人,缺乏共情能力。就會抱怨!
當抱怨缺乏知行合一的執行力:從來只是動嘴不幹活。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悲觀的情緒。
二、“表現欲”,內在體現:悲觀
抱怨也好,悲觀也罷,實際上都是個體“自卑”的表現!
不同的是:抱怨是一種包裝的“炫耀”,透過誇張的外在,掩飾內心的自卑(對外);悲觀,是隱藏的自卑,是在內心自我折磨(對內)。
悲觀的人是什麼樣?
網友A:無論什麼事,做之前我都會做最壞的打算。這輩子我經過過太多慘烈的事情,以至於現在的我,凡事總喜歡往壞處去想。
網友B:我之前有一位同事,他向好友借錢,資訊剛發出去,他就開始各種抱怨“呵,人就是這樣,一到關鍵時刻,都不敢回話了。完了、完了”。事實是,他的朋友剛好在忙,當晚就把錢轉給了他。
網友C:日子好轉了,孩子也結婚又孩子了,但是從前苦始終縈繞在心頭。對生活和未來,現在沒有任何信心。不知道我還有多少好日子,唉……可能是我上輩子欠的債太多了吧。
網友D:親友對我好,我就覺得他們有求於我,心慌,不想搭理;親友不搭理我,我心裡更慌,覺得整個世界都拋棄了自己。
……
悲觀,源自於“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
具體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對預期的負向思維方式,任何事情都喜歡往壞處去想,看不見當下的美好。
悲觀,本身是“內省”的,屬於精神層面的問題。但會很直接地影響到器官,進而透過外在行為方式表達出來。如:暴躁、抑鬱、焦慮、胸悶、心跳加速、神經衰弱、神情恍惚等。
從玄學的角度而言:當悲觀成為慣性的時候,不順利的事情也會接踵而至,加大個體的無助感,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見什麼樣的事,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是“暗示效應”在作用!
悲觀,實際上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思維方式,但如果過度思慮,就極易形成“杞人憂天”。
即“擔心不可能,或小機率發生的事情,導致茶飯不思、坐立不安、失眠多夢、恐慌”。這樣的精神狀態,又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執行力和決策能力,進而陷入更深的恐慌和自卑中,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無助感每個人都會有,就像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無法做任何事,就會透過哭泣表達自己的無助。
在成長的過程中,嬰兒也會慢慢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和改變生活的實力”,無助感也會慢慢消失。
人為什麼會悲觀?
1、缺乏足夠的能耐力,抵禦困境的能力不足。
2、缺乏足夠的自信感,常常感到自卑和無助。
3、習慣製造心理包袱,常常誇大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並以此壓垮自己。
悲觀的人,本質上是害怕失敗的人。但我們應該理解:如果你不敢行動,就永遠不會成功。悲觀是習得性的,樂觀也是!
悲觀主義者,實際上也是嚴重的“利己主義者”,其行為和思想常常與社會的法律和道德相悖。
不良的心理因素導致: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存在病態的觀點和看法,對社會上的是非善惡難以分辨、識別,這是極其危險的!
三、“舒適欲”,直觀表現:自甘墮落
外在的表達,掩飾不了內在的自卑,無法補足自身的不安全感。對外的行為就會向內轉化,引發悲觀的情緒。當悲觀的情緒進一步放大,就會對生活徹底失去希望,這就是“自甘墮落”。
說得通俗點就是:我不管了,破罐破摔了,天塌下來都跟我沒關係了,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常聽到有人這麼說:
1、我真羨慕他每天什麼也不做,活得自由自在的。
2、我真羨慕她每天在宿舍刷劇、打遊戲,不用每天去聽那無聊的課。
3、我真羨慕那些滿身贅肉、黑夜顛倒的傢伙,她們怎麼就不在意自己的身材呢?
4、我真羨慕那些泡吧的人,他們總能盡情揮霍、麻痺自我,不用為明天發愁。
……
以上,其實是大多數人常有的想法。問題就在於:自甘墮落的人真就那麼做了!
她們在試圖尋找一種能讓自己“舒適”的方式,逃避這個世界的現實,逃避這個現實的社會,逃避那些不想處理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也會常常聽到她們說:關我什麼事?幹我屁事?我還能怎麼辦呢?我都這樣了,還能怎樣?
1、當一個人表達出“放棄”的念頭和情緒,但不放棄,這就是“說”,無傷大雅。
2、若是“言行一致”,在“放棄”的路上,一走到底,那問題就“嚴重了”!
沒有人是自甘墮落的,如果可以過得很好,誰會把自己弄得一塌糊塗?如果可以得到更好的,誰會選擇將就?問題就在於:她們不懂得自救。
自甘墮落的人,實際上是不懂得自救的一群人!
1、她們不懂得察言觀色,所以習慣性抱怨,進而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2、她們不懂得恰當表達,所以悲觀厭世,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失落。
3、她們不懂得如何自救,所以自甘墮落,用這樣的方式獲取廉價的多巴胺,產生快感,麻痺自我。
堅持很難,但放棄從來都很簡單。墮落,是最輕鬆的事!
當你自甘墮落,你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無比的輕鬆,感覺像是擁有了全世界,甚至會生出“人生最大的自由莫過於此”的感嘆。但這僅僅只是一種“假象”!
只要人還活著,你就必須接受社會的洗禮和現實的鞭打。於是,自殺的念頭和行為,也就產生了!
在被稱為“頂尖人才”的一群人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自甘墮落”!他們渴望被人接受自己最糟糕的一面,而不是自己最優秀的一面。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人格)分裂”!
我們大多數人也都不是“頂尖人才”,也沒有“精神疾病”!關於這個案例這裡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私信交流。
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就是一個女人在微信上常常會暴露的三種“慾念”!實際上,這也是低層次的“表現”!
品性越差,生活層次越低的人:遇上不順就只會怨人、遇到不幸就只會怨天,從來也不去思考自身的問題,也不考慮自己是否配得上“順利”與“幸運”!
1、對於一個不愛你的人,你越是賣力的演出,越是愛得不可自拔,越像一個小丑。或許他也會對你微微一笑,但僅限於對你賣力的表演表示尊重,不會走心。
2、誰也救不了你,能救你自己的人永遠只有你自己,遠離你才是別人會做的事。與其怪這個世界太冷漠,不如用心生活,用熱情去擁抱這個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優秀”!
一個“真正優秀並且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人,從來都不活在“別人的心裡”!
事做七分,話說三分,智者自知。更多的話,這裡就不說了,願您早日“悟”得!最後,感謝您看到了這裡。祝安好!